生命演奏~家庭生命教育

財團法人光寶文教基金會光寶社區認輔督導 王惠菁.黃文綺
  距光寶認輔志工參與第三屆總統教育獎才二年,鄭韻婷──那個我們在圓夢工作坊認識──陽光般的女孩,卻在十五歲這年走完她的人生旅程。除了不捨,更有很深的感觸,思考著:15歲的我們在做什麼?即便近中年,有時也不免沮喪抱怨、渾渾噩噩的過日子。韻婷雖然只有15年的歲月,卻正面積極的迎向陽光、珍惜生命,在她有限的生命中散發光和熱幫助他人、回饋社會,帶給大家歡樂和希望。

  於是「我們雖然沒有辦法決定生命的長度,但卻能決定生命的寬度」這句話浮現腦海。韻婷的故事是那麼的貼近,我們開始將她的故事做為生命教育的教材,在校園傳遞,希望分享她的勇敢、樂觀、不輕易放棄的精神,鼓勵更多的孩子。並更深一層的,將生命教育這樣嚴肅卻又必須的課題,引進每個家庭,讓每位父母正視,從珍惜自己所擁有的,到引導孩子珍惜自己。

喚醒

  『媽!好無聊歐!』『要不要做些什麼事啊?或看看書吧!』『不要,好無聊歐!』爺爺聽到也回應著:『我每天都很忙,為何你會那麼的無聊阿?』『我們出去走走吧!』...

  這樣的對話,是您所熟悉的嗎?孩子總是不知自己要的是什麼,生命的意義是什麼?身為成人的我們呢?是否也還在追尋、思考?

  「一家四口自殺年餘才被發現」、「小六女生上吊、國二男生自殺」...種種輕生的訊息,不斷地從電子、平面媒體傳來。當我們觸目驚心之際,可曾想過除了驚嚇、擔心、難過、惋息、無措之外,我們可以多做些什麼呢?

  自殺的原因很多,我們固然需要了解,但更積極層面,還是要從預防開始,在平日就傳遞生命可貴及愛的訊息,從家庭開始,將愛和關懷向周遭散播。

  用愛滋潤是這期心靈花園的主題,光寶社區認輔工作推動多年,所秉持的除了理念傳遞外,最重要的還是行動實踐,因此當我們接獲韻婷過逝的消息,再進一步看到韻婷的畫作和「點滴袋上的畫」一書時,我們不只是流淚、感動或購書、捐款,我們更積極討論該如何藉由韻婷和家人的故事,讓更多人知道,並經由買書閱讀這個簡單的小動作,喚起每位父母一同參與生命教育課題。

死亡是可以談論的

  死亡的未知帶來恐懼,許多時候,連成年人都害怕碰觸、談論這個話題,但是生命終究要面對死亡,逃避並不能避免走上死亡的路。如果它是可以談論的,可以預做安排的,可以有更多了解與接納的,反而更能讓人更珍惜有限歲月。

  以西松國小認輔志工帶領六年級生命教育為例,起初夥伴們也面臨很多的問題和疑惑,我們該如何準備生命教育的題材?用何種方式傳達給孩子?提供什麼樣的思考點?更焦慮的是適合跟孩子討論死亡嗎?會不會造成孩子心裡上的負擔跟恐懼?再進一步則擔憂我們用的繪本『獾的禮物』中談到獾只是去另一個地方,孩子會不會覺得死亡是很簡單的事?只要死就能解決所有的事情?害怕孩子談論自殺,我們又該如何回答?

  有太多的疑問和焦慮,但經一次又一次的討論...,我們相信只要以開放心態和正確的認知跟孩子分享不同的人,所擁有的不同人生,引導孩子們思考他們要的人生,就無須太擔心。我們需要的是尊重孩子提出的想法、協助他們思考、聆聽他人的想法。當我們實際上場帶領孩子時,他們的反應讓我們覺得很溫馨,之前的焦慮擔心變的有些多餘。孩子會說『獾只是身體離開了這個世界,但是他的精神一直留在動物們的心中』。問到『為何大家都不難過了呢?』『因為獾教他們做了很多事,留給他們很多回憶』。有孩子分享『我想爺爺的時候也會想到我們以前一起做的事情,就不難過了』。當孩子們說出「死亡是人生必經的過程」,「人生每個階段都有可能發生死亡的事件」時,也開始了解珍惜所擁有的人、事、物是多麼重要。

說生命故事給孩子聽

  繪本故事是我們與孩子談論生命的媒材之一,真實人生故事,也是另一個媒材,早期我們曾選用歌手薛岳的故事,我們取的重點在於:「他在舞廳打鼓賺取很高的薪水,思考讀書有用嗎?到後來遇挫折、喝酒澆愁,不懂珍惜自己的結果,是年紀輕輕就得癌症,當他知道來日無多時,反而把握時間,在國內外到處義演回饋社會,最後開了一場演唱會為父母籌措養老金」。故事說完,我們讓孩子們分享「如果還有明天」,自己會做些什麼?孩子們有觸動,也會說出「好好孝順父母」「好好和家人在一起」「對親人說『我愛你』」...,我們最後的引導是請孩子們想一想,「要等到生命最後才做這些嗎?或是現在就可以做?」。

  薛岳對孩子來說,畢竟是個遙不可及的人,因此當韻婷去逝的消息傳來,我們經過討論,決定改用「第三屆總統教育獎鄭韻婷」的故事來貼近他們,因為韻婷得獎時才國小剛畢業,年齡相仿宛如發生在週遭的事,我們相信對孩子們會有更多的感動。

  因著參與總統教育獎活動,結識韻婷和她的母親、姐姐,了解她們一家儘管生活艱困,二個孩子卻始終樂觀開朗,很大的原因來自她們的母親,我們感動於鄭媽媽對孩子的教養,感動於她的堅毅,在「點滴袋上的畫」裡,我們著實領受到一位母親的愛,可以帶給孩子什麼力量?

  如果父母能夠經常說這樣動人的故事給孩子聽,取代教訓和指責,相信我們的孩子可以感受到生命裡的愛和珍貴,那麼輕生的事件或許會減少。

惜福和感恩

  韻婷自幼喪父,姐姐韻如患罕見疾病,母親的工資都要用在醫藥、生活必須上,沒有錢可以讓她們買玩具或時尚流行的事物,卻總是能將別人不要的物品化腐朽為神奇...。於是她們也能珍惜每一件事物,從小就學會尋找生活的樂趣。

  少子化讓現代孩子在物質充裕的環境中長大,很難體會缺乏的滋味,儘管資源回收是學校教育的一環,在日常家庭中也要做垃圾分類...。但是看到孩子們穿戴的名牌、成套精裝書、三C用品...,就知道資源再利用對他們來說僅止於名詞。

  父母們在供給孩子衣食無虞之際,或許也要思考,減少無止境的物質提供,帶領孩子體會來之不易的物質生活,體會父母的辛勤。畢竟我們無法提供一輩子的保證。

  「言教不如身教」這句話很簡單,即便我們都是在當了父母後才學習做父母親的,但是若能把握這句話背後的深意,我們就知道孩子如同一面鏡子,反映出我們的言行,如果我們能隨時觀察留意身邊的人事,懂得感恩並即時表達謝意,就不難讓我們的孩子學會。

付出的能力

  我們每個人都是珍貴的,拿來互相比較是浪費的。雖然現在的你,得到了這無比殊榮的獎,但若將來,沒有回饋於社會的話,這個獎座,也不過只是一尊「裝飾品」-梁弘志

  雖然一年裡鄭家姐妹倆無數次進出醫院,但卻堅持要在第四屆總統教育獎時擔任小義工,於是鄭媽媽就陪著孩子向醫院請假一塊當義工。第五屆總統教育獎舉行時,韻婷已在天上了,但是媽媽和姐姐韻如放下悲痛,仍堅持去當義工,因為她們知道自己有能力付出和回饋。

  「志願服務」近年來在台灣社會,逐漸受到肯定和重視,但是有些人或許會以時間為藉口。的確,一般上班族或學生,平日很難有時間做志工,但是從日常生活中,從舉手之勞,從自家社區做起,就絕不成問題。我們鼓勵所有的父母們,引領孩子從日常生活和自己周遭做起。

做時間規畫

  鄭媽媽從不要求孩子一定要有好的課業成績,只要凡事盡力而為,無愧於自己。我曾問韻婷為何身體不適還要唸書?你有很充分的理由不必做。她笑笑說要考試了,不能因為住院就考不好,就不用交作業,而唸書對她是一種動力。聽得讓我好心疼,更疑惑何以健康的孩子不願唸書?而失去健康需要休息的孩子,卻如此珍惜所擁有的時間?韻婷雖然承受強大的病痛,她從來不曾放棄,就算在最後一次化療時也跟媽媽說:『媽媽,我想活下去』我還有好多的事還沒做,時間都不夠用。

  你的孩子是否常說「我好無聊」,陪他們讀讀韻婷的故事吧!一個十五歲的孩子面對有限的生命,明白自己每一分每一秒的珍貴。和你的孩子一塊討論做時間規畫,具體的把它寫下來,全家一起珍惜和善用時間,包括全家人一塊遊戲、用餐、對話......,趁著還有時間。(作者為光寶社區認輔督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