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大眾運輸 讓地球呼吸 讓城市永續

臺北市政府交通局技正 劉建邦
  公共交通國際聯會(UITP)在2009年維也納舉辦之世界年會(world congress)最新出爐之大眾運輸部門發展策略,期望2025年大眾運輸之市場佔有率成長一倍(Doubling market share by 2025),對這個目標而言,公車扮演很重要的角色。要改善公車的形象與品質,是公車營運者及製造商的責任,而要達到其目標則需要綜合性的配合,包括政治、技術、營運、商業及通訊,歐洲已有整體研發計畫,定名為「歐洲公車系統的未來」(EBSF, European Bus System of the Future),由公共交通國際聯會負責整合整體計畫之推動。

  歐洲公車系統的未來(EBSF)計畫已推動接近兩年,我有幸能參加第六屆巴士研討會,了解這項計畫之概要與重點。本次研討會除以「在2025年以前達成全球大眾運輸市場佔有率加倍(2025 = PT × 2, Doubling the market share of public transport worldwide by 2025)」為目標,並以「大眾運輸:聰明環保之解決方案(Public transport: the smart green solution)」為副標,期望透過研討會宣揚此一理念,並凝聚共識。

  公共交通國際聯會期望與會之組織均能共同設定具有野心的目標(2025 = PT × 2),並以以下四項觀點來支持其目標。

一、 大眾運輸增強經濟活動
  會中該聯會提出大眾運輸提供當地綠色的工作機會,在許多都市,大眾運輸所雇用之員工為當地主要的工作機會,而這些工作機會是無法轉一到其他地區的,概估投入大眾運輸營運所雇用之員工較投資興建公路或高速公路所雇用之員工數多25%,另以歐洲為例,因大眾運輸營運已經雇用超過120萬直接員工,而每一個大眾運輸直接員工可以連結經濟活動中4個其他部門之工作;概估大眾運輸佔歐盟GDP產值約1-1.2%。在產值方面,每1歐元的產出可以進一步對整體經濟產生4歐元之產值。如果私人汽機車使用者大量轉移至大眾運輸或其他永續的運具,可以降低經濟生產對於石化能源之依賴。
在高度使用大眾運輸、步型及腳踏車的都市,民眾在交通的成本將是高度使用私人汽機車都市的一半,例如:東京及香港之交通成本約佔GDP的6%,而雪梨或休士頓則為12%。

二、 大眾運輸讓地球可以呼吸
  從1950年以來,全球在交通方面的能源需求已經增加了5倍,交通部門負擔了約23%的能源使用及CO2排放,在溫室氣體方面則佔了13%;採用新的清潔能源車輛或技術雖可以減少能源使用及排放,然而,其產生之效果已被車輛及旅次成長所抵銷,因此,行為的改變才是可以達到長期減少能源消耗及污染的唯一解決方案。

  以全球而言,運輸部門溫室氣體成長率是所有經濟活動部門中成長最快的,其中道路交通運輸又佔所有運輸部門交通排放比率的90%。因此,面對能源效率、污染及氣候變遷問題,以政策手段與策略來促使民眾使用大眾運輸較單純由燃料或車輛技術來得有效許多。

  由實際案例來看,每人次每公里私人車輛之能源使用為大眾運輸的3.4倍,如果民眾使用大眾運輸、步行及腳踏車而不使用私人車輛,每年可以節省500至600公升汽油,相當於15桶汽油。

三、 大眾運輸舒緩交通擁擠
  都市空間是珍貴的資產,以大眾運輸為主的都市較以私人運具為主的都市有更佳的都市空間運用,另大眾運輸車輛之運轉,減少私人運具之使用,使都市空間可以釋放給其他使用者使用及享受;反之,如果都是飽受交通擁塞之苦,將降低都市的吸引力與居住的舒適性。

  依據公共交通國際聯會(UITP)資料顯示,交通擁擠的成本佔GDP成本的2%左右,相當於每年數十億歐元。

  單一方向載運50,000人,如果使用私人運具,則需175公尺寬的道路,如果採用公車,則需35公尺寬之道路,如果使用鐵路或捷運,則僅需9公尺路寬。

四、 大眾運輸讓每一個人都可以到達目的地
  易行性(Mobility)是都市生活的基本需求,現在如果都是沒有大眾運輸系統,則無法提供有效率的都市生活,大眾運輸同時也提供比較安全的交通環境,根據統計資料顯示,使用私人運具發生車禍事故之比例為使用大眾運輸的10倍,另如果在大眾運輸使用比率高的都市(例如穆尼黑及新加坡),500,000人的工作旅次,旅行時間差異約在20-25分鐘,然而,在私人運具使用比率較高的都市,同樣人數之工作旅次,旅行時間差異將達到55-70分鐘(例如休士頓及墨爾本)。

  由以上論述可知,大眾運輸確實為我們解決環境問題、都市空間問題、交通擁塞問題之唯一選項,我們期望持續宣揚此一理念,並落實於生活之中,打造永續都市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