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色生活地圖與環境倫理

中華民國荒野保護協會綠色生活地圖小組推廣講師 張連信
  工業革命以來,人類開始運用機械動力等的科技產物,因為以機械動力可以產生更大的效率,很快地就取代了人力、獸力等傳統的動力,使得工業產品更容易生產,也更容易獲得,因此也造成了更大的都市化及需要更多的能源。

  在產生這些動力所使用的石化燃料,事實上也同時產生了一些附加產物。這些附加物質部分可回收利用但是有一部份卻因為目前的技術無法回收再利用,所以自然而然的就被排放到大環境之中,以往大自然的環境中,有能力自行吸收這些排放的物質,就因為人類過度使用之下,大自然也無法容納。直到80年代末,當南極洲上空的臭氧層破了一個大洞時,才驚覺事態的嚴重,展開各種的補救措施。

  聯合國也定於1992年在巴西召開地球高峰會以為因應。溫蒂.包爾(Wendy Brawer) 女士參與此次討論會的籌劃活動,她想到用沒有語言隔閡的方法,向參與籌備會的人士介紹紐約,於是決定畫一張紐約市的地圖。她將紐約市有關自然的,生態的,環保的,與特殊的人文景點放在地圖上,其中包括: 環保/生態有關的商店,綠地,腳踏車道,可以步行的橋,遊客參觀的建築物,活動資訊(因為地圖使用者是遊客),也包括了廢棄建築物與受污染的點(需要更多關注與改善)。這就是第一張的綠色大蘋果地圖(Green Apple Map)。1995年溫蒂女士在她的公司Modern World Design中,設立Green Map System,並更名為Green Map。把製圖的理念與製作方法放在網站上,向全世界推廣。很快的,許多國家的民間團體主動的與她聯絡註冊,動手畫出自己家鄉的綠活圖。臺灣經由社團法人荒野保護協會於民國78年引進,為了更能貼切的將Green Map的精神表現出來,及更能深入社區,於是命名為綠色生活地圖。現在全球已有55個國家,共有669份綠活圖的摺頁或是電子地圖完成登錄。

  綠活圖之所以能迅速在世界流傳,導因於使用一套通用的圖示(icon),利用圖示的直覺感受,讓使用地圖的人能直接接受到製圖者所要傳達的訊息,目前所使的是在2008年註冊的icon-v3(第三版)。共計三個群組,十二類:

壹、永續生活:計有綠色經濟、技術與設計、交通、威脅與挑戰等四類:
1.綠色經濟:有17個icon 包括了永續性的日常商業行為與社會責任。
2.技術與設計:有15個icon 包括了多種再生的能源、建築、技術與設計及「室內」之圖示供辦公室與校園等使用。
3.交通 :有13個icon 指的是人力和公共運輸,再加上替代能源與警示區。
4.威脅與挑戰:有18個icon 此類型圖示現在包含了更廣泛的問題與狀況,社區可透過共同努力而面對。威脅與挑戰反應出這種改變的潛力。

貳、自然:計有土地與水、植物、動物、戶外活動等四類:
5.土地與水:有11個icon 自然形成或設計而成的地質與景觀。
6.植物:有9個icon 各種植物。
7.動物:有12個icon 動物與棲息地。
8.戶外活動:有14個icon 有益健康的活動並可以享受大自然;身處戶外幫助我們感覺與環境產生連結。

參、人文及社會:計有 文化特質、生態資訊、公義與行動、公共工程與地標等四類:
9.文化特質:有18個icon 什麼讓我們的家園如此特別?我們可在何處聚集以及體驗共同擁有的歷史、藝術與社區生活?
10.生態資訊:有12個icon 在此可以找到更多關於生態、環境、與永續性。
11.公義與行動:有14個icon 來參與吧!採取行動來開創更環保、更具社會公義的社區。
12.公共工程與地標:有16個icon 這個類別的景點不見得是「綠的」,我們使用這些公共工程與基礎建設來滿足每日的需求。

  各社區或相關製圖者,經由這一套有系統的圖示,在回到社區可以迅速有效地尋找綠色的景點,予以記錄,並親手繪製自己家園的綠色生活地圖之後,往往會非常驚訝的發現自己的家園原來有那麼多是須要付出更多的關注。進而更會愛護自己的家園。

  筆者最近輔導兩份綠活圖製作的工作經驗簡述之:

案例一:陽明大學校園「無障礙空間綠色生活地圖」製作:
  國立陽明大學為國內首屈一指以醫學研究與教育為主的醫科大學,位於臺北市北投區唭哩岸山麓,學校園區依地形而建,得以俯瞰臺北盆地,有良好視野,校內有因地殼變動而隆起的巨石-軍艦岩,沿途的步道可觀賞自然生態;運動場位於唭哩岸山巔,前往運動場之環山道路,更是樹種林立,枝葉扶疏,蟲鳴鳥語,為不可多得之自然景觀。為方便校內外肢體障礙人士檢索校區無障礙設施,乃繪製「陽明大學無障礙設施綠色生活地圖」,除將無障礙設施標示於地圖上外,更將綠色生活景點一併標示於地圖上,藉由這份地圖能提供全校教職員、學生、來賓,在尋找校區的地點及無障礙設施外,也能更加認識學校的優美環境及友善空間

  陽明大學心理諮商中心召集社團學生,依計劃在校區中進行探勘、分繪製初稿,進行整合?討,交付美工製圖。當學生完成探勘,繪製完初稿完成整合後,參與同學均表示,經由此一活動使他們能夠更加認識學校的環境,也更能瞭解到除了上課學習之外,有了更多的對週遭環境的瞭解,也會更加愛護他們生長、學習的地方。

案例二:2010臺北河濱公園嬉遊趣-福和河濱公園活動綠色生活地圖
  將福和河濱公園擁有豐富多元面貌,包含自然景觀生態資源及多種運動場所, 同時連結歷史人文部落與臺北流行熱鬧商圈,運用綠色生活地圖之國際性,製作一份導覽綠色生活地圖(以下簡稱綠活圖),介紹與臺北市民,讓臺北市民眾前往發現與探索。

  運用國際通用綠活圖之圖示,將福河橋下之永續生活、自然及人文景點,整理、探勘、描繪,並製作一份綠活圖,配合「臺北好好看--公館水岸99年度行銷計畫」發給當日參加民眾,並存放於適當地點供爾後前往河濱公園遊玩民眾索取使用。

  所製作之綠活圖除當地景點外,並適當配合當日之活動,將相關景點製作親子尋寶活動導覽內容使導覽綠活圖更加有可看性及適用性。

  配合活動的進行,也利用這份綠活圖以遊戲方式進行互動式闖關遊戲,配合地圖景點介紹,使參與活動民眾能利用此份綠活圖為導覽,使之更珍惜此一為活動所製作地圖,也能利用此份綠活圖為爾後利用福和河濱公園,認識、並親近大自然的導引,因之更能愛惜自己的環境。

  除了參與各個社區的綠活圖製作外,最近綠活圖志工們亦多次參與社區及學術性調查,祈能在建立環境倫理的工作貢獻一分心力,以為養育我們的大地儘一份心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