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課題學習

智策市場研究顧問公司總監 李月麗
  最近縈繞在腦海的是一連串死亡課題的學習。面對生命的最後階段,該是選擇積極以對或是聽從命運的安排?生命在最脆弱的時候,到底需要什麼樣的協助?積極或許會帶來反效果,但消極帶來的未嘗不是另一種遺憾。對脆弱的癌末病患以及傷心的病患家屬而言,醫護人員與家屬當下的每一個決定,都將影響至親的命運,影響死亡最後的呈現,醫學無解,生命也無解,只期待更多、更好的醫學研究給癌症病患更安寧的臨終照顧。

  前幾個月母親第一次住進某教學醫院緩和病房,從有意識到快速昏迷的畫面,第一次讓我體會到對疾病束手無策、無所適從。僅管母親癌末這四年來,我們都隨時跟醫生討論,尋找適當的對策,至少都是循序漸進地處理母親生理與心理的痛,陪著一路走過,除了週期性的痛,母親只要不痛時她還是很快樂地跟我們話家常,吃遍全省各地美食。而這最後一次的昏迷,倉促到家人都莫名其妙,與醫生討論也找不出方法,最可怕的是這次昏迷之後就不再醒了,而昏迷前的醫療行為,卻是影響母親死亡的時間與方式。隨著時間過去,從對醫療行為的疑惑到了然,最終就是以命運作解。

  台灣的醫療相當進步,我以為人最終的死亡大概就壽終正寢、意外死亡或是醫療無法救援的疾病等這幾種,原來還有另一種,那就是死亡前選擇死亡的方式,是要沒有意識的走或是帶著痛走。那幾天我不斷跟醫生溝通,雖然醫生努力解說,我也很努力解釋母親之前的病況,但都找不到一個較好的處理方式,終於覺得無助,沒有人可以幫母親決定,就連她自己也無力決定,因為她快速昏迷。溝通的重點,我告訴醫生我母親是個生命力很強又堅韌的女子,不給癌末病患水或點滴或營養針,真的對病患好嗎?病患真的會自然地想吃想喝嗎?有力氣嗎?這到底是幫助病患減少疼痛,還是讓病患沒有任何體力跟抵抗力?

  老人家在癌末邁向死亡階段,該用什麼樣的醫療做最後照顧?有人說:早晚不都是要死,何必掙扎?只要不痛就好了?是要讓病患安心或是讓家屬安心。衛生署長楊志良說,不要浪費醫療資源在癌症臨終病患,但對家屬來說何嘗不是痛。我並不奢求爭取「醫療資源」,畢竟事有輕重緩急,但政策下的醫療行為是消極的,沒有多餘的研究貢獻。在無法適從的情況下,我無力地跟醫生說,「請用心觀察病患的反應,不要這麼制式,或許病患會更舒適」,醫護人員在等待病患死亡,但我們在等待母親清醒...。醫護人員當然很辛苦,需要鼓勵,但死亡對病患家屬來說,卻是心中永遠的痛。未來癌症病患在持續增加中,這樣的問題或許會發生在某些人的身上,對死亡課題的學習,如果醫生志不在此,那只有靠民眾經驗分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