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權是爭取來的、更是維持來的

從法國歷史看世界人權發展

桃園縣自強國中/生教組長 夏慧娟

  同學們對法國的了解有哪些呢?巴黎、凱旋門、拿破崙?坎城影展、香水、紅酒?還是罷工、騎士精神、三劍客?如果你讀完這篇文章,你會對法國人如何影響世界對人權的看法有更進一步的了解。

一、宗教戰爭的嗜血屠殺:

  歷史上強欺弱的故事不勝枚舉,為了能顯示自己的權力,為了不讓自己的地盤有『討厭的人』進入,所進行的大屠殺也時常聽聞。已經內亂了30年的法國,西元 1572年8月24日,發生一件慘案,政教合一的法國,被稱為是舊教的天主教派 (掌權派)將巴黎全城封鎖,在新教徒那瓦爾王子-亨利與公主-瑪格麗特 的婚禮後,對前來觀禮的新教教徒展開大規模的屠殺。一夜之間,將近五千人被屠殺。隨後全法國各地起而效尤,那段時間,將近兩萬名新教教徒死於亂刀下。雖然也有部分地區的天主教徒指責此暴行,然而短視近利的教宗竟為此舉行『感恩彌撒』,還命令畫家將屠殺景象畫成大型油畫,作為戰利品。

  那位飽受驚嚇的王子-亨利,後來成為法國的國王亨利四世 ,但是天主教徒並不認同他,藉由戰爭,亨利進入巴黎。為了能使天主教派與新教徒的衝突減少,亨利四世下令禁止屠殺,並在進入巴黎時宣佈放棄新教,改信天主教。頒布『南特詔書』將天主教奉為國教,並承認新教徒在法國全境的信仰自由,在擔任公職方面享有與天主教徒相同的權利。此時的法國人民厭倦戰爭、厭倦饑餓與貧窮,30萬座房屋成為廢墟,許多人民棲身於公共墓地,但是貴族霸佔著資源不放。亨利國王對貴族軟硬兼施,並加強秩序的管理,使國家漸漸富裕起來。得到人民的愛戴,與國家人民的互相尊重與和平。

啟蒙運動開啟了法國大革命:

  在法國國家圖書館收藏了一個小盒子,盒子裏面珍藏著一顆二百多年前的人的心臟,盒子上刻著這顆心臟的主人所說的一句話:『我的心臟在這裡,但到處是我的精神』

  這顆心臟的主人是伏爾泰 (1694年至1778年),出身於中產階級,父親是一位律師,十歲進入耶穌會學院就讀,即展現他文學與戲劇創作的能力,但也因為在嚴格的教會學校讀了七年的書,導致他對封建特權的反抗。當時的法國人民分為三級:貴族、教士與平民。伏爾泰這個大資產階級者(擁有較多財產),要求獲得政治上的平等權利,參與政權,反對君主專制。主張社會契約、君主立憲。

  同時期的平民階級也出了一個名人—盧梭,出身貧窮的盧梭,小時候母親去世、父親棄他而去。盧梭以家庭教師、替人抄寫等賺取微薄生活費。偶然的一個機會,他參加一所大學舉辦的徵文活動而一舉成名。他主張政治的權力應在全體人民,只有符合全體人民意願的政府才是合法的政府。也因此,所有的奴役與剝削都是不平等的,而對於如此的國家,人民就應該用暴力推翻他。盧梭的主張是『人民主權』,應該要『把愚蠢的、受奴役的動物變成有知識、有人性的人。』

  同時期的人權運動者還包括孟德斯鳩—提出以三權分立(立法、司法、行政)方式保障公民權利;狄德羅—闡述唯物論與無神論的哲學原理,打破君權神授說。編纂『百科全書』,以期改變人們的思想方法,掀起一場人類的精神革命。

  如此豐沛的思想撞擊,遇到君主專制剝削人民的體制。貴族們極盡奢華的過生活,卻讓法國其他 98%的平民百姓繳交重稅,過著貧困的生活。人們一天辛勤的工作還換不到一條麵包。人民忍無可忍,在1789年7月14日手持武器攻擊了一座監獄—巴士底獄。

  烽火愈燒愈烈,當時的國王—路易十六還問首相說『這是一場叛亂嗎?』顯示國王如何小看了人民的憤怒。這就是舉世聞名的『法國大革命』。人民倡導自由、平等、博愛,企圖將腐敗的政權摧毀,成立一個理想的民主共和國家。主其事的領導者為 羅伯斯比 ,堅定的實踐盧梭的『人民主權』論,並建議國民自衛軍佩帶『自由、平等、博愛』的藍、白、紅色標記。在1789年8月26日,由人民組成的制憲會議通過了『人權宣言』,並在1791年通過憲法時,把人權宣言作為該憲法的前言。人權宣言的第一條即為『就權利而言,人人生而自由、平等,且始終如此』,只是過了一百多年後,大家才深深發現,革命尚未完成,因為人權宣言中的文句『自由就是能夠做任何無害於他人的事』直到後來才實現。

  誤解自由,帶來黑暗時代

  自由遭到濫用了嗎?將君權瓦解的共和體制漸漸無法控制群眾。在路易十六遭到斷頭台的處決後,人們就只用一個辦法處理所有問題 —上斷頭臺。1793年這一年上斷頭臺而死的有三萬五千人,其中85%是平民。領導者羅伯斯比通過了一項法律:要求革命法庭只在死刑與無罪中做出選擇,只要有罪,就是死刑。漸漸的,人們開始厭倦斷頭臺。連那些原本熱中於『斷頭臺狂歡』的人也開始覺得『會不會哪一天輪到自己?』當時議會的代表若持反對意見,很容易就被推上死刑臺。剩下來為數不多的代表人人自危,只好團結起來對羅伯斯比投下反對票,並決定逮捕羅伯斯比。最後羅伯斯比的人生終點就在斷頭臺上結束。

  君主專政是一種專制,群眾的絕對統治也是一種專制,而且可能更加野蠻暴力及不負責任。將自由過度解讀的結果,使大部分人的自由反而遭受迫害:選擇禁聲、害怕受害。最後人們 懷念起 君主專政的時代,又開始想要擁立君王。

  法國自法國大革命開始,共和體制與帝王體制不斷的來回轉換,法國人也從中反省與檢討當初大革命的使命『自由、平等、博愛』要如何才能達成。

四、 戴高樂將軍與第五共和—走自己的路

  廿世紀發生了兩次世界大戰,兩次世界大戰法國都參與了,也很艱難的取得勝利。法國的將軍戴高樂先生在二次世界大戰法國政府即將選擇投降德國之際,透過位在倫敦的英國廣播公司對法國人民宣告:『無論發生什麼事,法國抵抗的火燄都不能熄滅,也絕不會熄滅。』1944年戴高樂將軍與法國抵抗運動委員會的成員光榮的在凱旋門受到全法國人民的歡呼。

  戴高樂將軍不只帶領法國獲得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勝利。在1959年,在法國飽受殖民地高喊獨立的頭痛時刻,戴高樂當選為法國總統。戴高樂總統繼承了法國大革命中『自由、平等、博愛』的理想,將決定權交給了各個殖民地的人民,由當地人民自決。之後,法國退出了北約組織,一個反共的聯盟。他們選擇要走自己的路。這時的法國開始真正落實法國大革命的精神,不只是在法國境內,也包含了世界各地的人們。法國人很落實的發揚人民主權的精神,現在世界各地民主國家都在從法國的政治運作中瞭解民主精神。

  放棄了殖民地,法國變弱了嗎?並沒有!反而站穩世界大國的角色。戴高樂總統與德國和解,解除了百年來的世仇心結。他們也是世界八大工業國之一,每常決定如何幫助世界上的政治、經濟有問題的地區。法國現在的榮光是四百年來先賢們與法國人民不斷的折衝、不斷的思索得來的。

五、結語

  看完了法國的歷史故事,我們可以深刻的感受到,人權的獲得是如此的不易,而人權的維護更是所有人的責任。看到法國的宗教戰爭的結束,亨利四世為人們爭取信仰的自由。看到初嘗法國大革命勝利的人民,卻對自己的人民如此殘暴。看到具有遠見的先賢們,為了自己的理想、社會的正義所作的努力,使我們得以擁有現在的民主與自由。

  這是不是只有法國所做的貢獻?當然不是。回頭看看我們的民主進程:國父 孫中山 先生推翻了帝制,但是卻造成軍閥濫用權力;第二次世界大戰剛結束的我們又繼續內亂;剛光復的臺灣因為相互的誤解與猜忌,造成了 228事件,許多善良人家變成妻離子散,所累積的怨與仇恨到目前都還未完全化開。現在的我們所享受的民主果實,不也就是先賢們努力而來的。

  或許我們還在學習如何尊重人權,畢竟,法國的人權發展了四百年才逐漸成熟。但是,人權的發展不可能四百年後自動升級,它是由不斷的討論,互相尊重與瞭解,使人民產生正確的價值觀與正義感,並對社會負起應負的責任之後,才能成形。

  西元 1948年,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聯合國公告了一份世界人權宣言,其中第一條就說:『 人人生而自由,在尊嚴和權利上一律平等。他們賦有理性和良心,並應以兄弟關係的精神相對待。』我們現在對事件的討論與執行,需要學著以理性與良心來思考,並主動捍衛弱勢者的權利。如此的人民愈來愈多之後,我們的社會才能真的稱得上是尊重人權的社會。

  想要未來的社會更具有人權、更有秩序、更受到尊重嗎?想想歷史的鏡子,也想想我們的行為,我們就會知道該如何做了。

註: 本文內容參考青林國際出版社出版的大國崛起之法國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