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保,從體內做起

動植物防疫檢疫局新竹分局技佐 趙先湘

  我們是否注意每天吃下了什麼東西?是否知道吃下的東西對身體會有什麼影響?是否清楚這些食物提供的是營養還是負擔?當我們享受美食時,是否想過這些食物從何而來?就在最近,筆者的家人被醫院診斷出罹患了大腸癌,在醫院往來奔波的過程中,我開始對「人,該吃什麼?」這個問題做了一番深入的了解:

  隨著飲食習慣的西化及精緻化,對於動物類食物的攝取增加,而富含纖維素的植物類食物攝取則相對的減少。當所吃的食物缺乏纖維質,同時又含有大量的脂肪和膽固醇時,食物經消化後形成之糞便不容易排出體外。糞便停留在腸道的時間增加,不易排出體外的糞便累積在腸壁皺褶處便形成宿便。長時間累積在腸道中的糞便會產生毒素,促使附近的細胞產生變化,形成息肉。當息肉繼續成長,就可能成為惡性腫瘤。

  根據衛生署統計,惡性腫瘤連續28年為國人十大死因之首,而結腸直腸癌已成為癌症發生第3名,這與飲食習慣的改變有很大的關係。從人類的牙齒及消化系統來看,與肉食動物有著很大的差異。肉食動物牙齒尖銳而疏,可撕開皮肉吞食;肉食動物的胃酸含量多,且大小腸的長度較短而無褶皺,可加速肉類食物的消化並且迅速將殘渣排出體外,避免腐肉在腸內腐爛產生毒素。人類的大、小腸長度是身體長度的12倍,並且重疊排列,腸壁不平滑,缺乏纖維素的肉類食物,在腸道內移動緩慢,較易造成便秘、痔瘡及大腸直腸癌;停留的時間過久,所產生的毒素亦會增加肝臟的負擔,造成肝硬化及肝癌。因此人類不適合大量食用肉食,在飲食中應增加具有大量纖維素的蔬果,減少肉類食物的攝取。

  由於人類肉食需求增加,促使畜牧產業擴大。畜牧生產肉食餐所使用的土地是蔬食餐的10到20倍,而全世界有一半的穀物及大豆產量是用來餵食牲畜,另外,動物的排泄物可產生大量的甲烷及氧化亞氮(N2O),甲烷對全球暖化的威脅是二氧化碳的25倍,氧化亞氮則是二氧化碳的298倍。根據聯合國跨政府氣候變遷小組的報告「牲畜的巨大陰影」指出畜牧生產佔全球溫室氣體總排放量的18%,超過佔溫室氣體總排放量13.5%的運輸工具,是導致全球暖化最大的因素。換一種說法,平均生產1公斤的牛肉,相當於排放36.4公斤的二氧化碳,也等於砍了三棵樹。

  減少食用肉類食物,增加富含纖維素的蔬果攝取,除了可增進腸道健康,降低癌症的發生率外,更可減緩地球暖化,真是好處多多。因此,大家在盡情享受美食的同時,如果也仔細想一想吃下肚的東西對身體及環境的影響,相信聰明的您,會選擇什麼才是適合吃下肚的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