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教育方式與人權衝突之省思

元培科技大學講師 林文傑

  我在技職體系的大學從事教學工作十餘載,我把自己大部份時間都投在學生的身上,捫心自問是位熱心、善盡職責的老師,但是由於我的要求一板一眼,有些學生卻會因老師太嚴格而退選我的課,學生?他們在國中、高職就讀時,平時很混,一樣是畢業了,為何不能用同樣的方式唸大學,初聽到這件事時,我的心中又是錯愕、又是難過,有時不禁想問自己到底哪裡做錯了,心中很"痛"。反觀許多要求輕輕鬆鬆,不特別約束學生的課程,選課卻經常爆滿。似乎現代的社會已經生病了。夜深人靜時,想起為學生授課而吶喊引發的喉疾,我只能以清代學者所題之:『粉筆生涯老病贏,聲喉殘廢剩良知』來勉勵自己在教育上的堅持。

  從自己的親身經歷,到媒體上的報導,我眼見到的教育過程,有許多教育措施是是容易與人權衝突的。其中顯而易見的是禁止體罰,但是愛的教育就能真正達到目的嗎?其實有些適當的體罰,對孩子產生的警惕作用,卻反而使其受益,使其能較快速的達到改過的效果。不過體罰的適當性又很難拿捏,現代的孩子心思多,稍一不舒服即反擊,因此為避免爭議性,為人師者絕不能體罰學生,只能從善如流,為學生進行道德勸說,但有時候這種方式因不痛不癢,能被學生吸收的道理有限,現代的學生要真能"懂"一些道理,往往需靠撞得頭破血流後,才能換取真正的學習經驗。以我輔導的學生為例,有些學生即使經過老師不斷地勸說與提醒,仍因功課不佳或曠課過多,當他們將面臨未來退學轉或延畢的命運時,我問學生對自己的未來有什麼打算?往往學生的答案都是『不知道』,我看著他們帶著一臉的茫然與無助,唯一的打算就是把自己的未來與命運交給時間,過一天算一天,最後將會花了六、七年的時間把大學唸完。或許經過這樣過程,他們也許可以成長學會一些事,但是原本四年就可以完成的事,卻花了六、七年的時,間完成,不僅造成家庭額外的經濟負擔,也是社會成本的一種浪費。

  身為一位教師,我常省思到底要如何對學生實際施予教育的同時,也能同時兼顧學生的人權。我想提升老師本身的EQ是很重要的,給學生好的刺激,就有機會激發學生產生好反應。不過光是靠EQ的改善,恐怕也很難一招半式走天下。因此進一步思惟教育與人權上衝突時,需解決的關卡,個人的意見卻認為這種衝突不全然在學生身上,也不在老師身上,其實近年來我國教育廣設大學的結果,使許多不適合進入大學就讀的學子,很輕易地就跨過大學門檻,或是為讓自己與一般人就業資格相同,被迫不得不進入大學就讀。這些孩子被放在錯的位置發展,當然就很容易得到錯誤的結果。以我的經驗來看,這些被放錯位子的學生,就好像是太空人一般,完全不知道自己的重心在那裡,無論師長們多麼地竭盡所能地去引導他們,恐怕很難去抵抗原本就『失重』所造成的影響。另外,近年來由於教育部對學校的評鑑結果,會影響教育部對學校的補助款,因此造成評鑑領導學校發展,而學校的發展又決定老師的教學工作上的著力點,現在多數老師可用『疲於奔命』來形容,疲於奔命的老師大概只能做到授業的程度,應無太多餘力為學生傳道、解惑,不得不令人質疑學生的受教權,『真得被保障了嗎』?因此建言教育部在積極評鑑學校教育的同時,是否不要那麼計較老師的論文點數,而是放給老師們更多的空間進行人本教育,更期許教育部對我國人力發展應與社會文化相配合,不要一味地抄襲外國體制,或是淪為政治角力的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