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一些『古早味』的感覺--------雨水利用

工業技術研究院能源與環境研究所副組長 傅孟台

  古有明文:『天將降大雨於斯地也,必先研習雨水貯蓄利用技術,廣設雨水利用設施,善為應用......................................』

  台灣地區年降雨量約2515公釐,降雨主要集中於四月至十月間,約佔總降雨量的77%,其餘23%的降雨量分布於十一月至次年的三月,但河川多數陡峻雨量貯存不易,因此可用之水資源十分匱乏,台灣仍屬於缺水國之一。

  在台灣除農業用水外並不普遍進行雨水利用,且由於台灣地區水價便宜,民眾對於雨水的利用並不積極,而我們鄰近的日本對於雨水的利用到比我們積極多了,尤其是東京都墨田區對於雨水的推動更是不遺餘力;到日本參觀古蹟時或許您可發現寺廟屋頂的雨水管,是那麼的美麗及富創意,寺廟環狀的落水管將雨水導入水桶中利用,是不是實用又美觀?

  本廣為推動的『天水尊』(取其上天賜予珍貴之水的含意),利用屋頂的雨水管將原先應導入下水道的雨水,截流至雨水桶中使用,過多的雨水再經過溢流管流至下水道,而天水尊中之雨水可作為街坊鄰居澆花、種菜、洗滌之用;同樣的日本料理店門口的天水尊,亦是將雨水貯存作為類似之用途,這些雨水桶的容量大部分介於200公升至300公升間,一方面較不佔位置,一方面雨水的流動頻率亦較快,而這些雨水桶購買上相當方便,不但日本有十幾家公司販售雨水貯蓄設施,而政府更有補助辦法配合,例如東京都墨田區役所對於雨水桶容量500公升以內者補助50﹪經費,500公升以上者則依貯水量之多寡補助經費,補助金額每噸在45000日幣~120000日幣間,而區役所辦公室旁便放置一批市面上可輕易買到的雨水桶供民眾參考或購買。

  雨水桶的應用上亦可以將數個雨水槽串聯或並聯在一起,貯水量便可加大,在應用上可更為廣泛,是廠商推出的雨水桶不但可串並聯使用,外圍更可掛上景觀植物,增加美化的效果。

  天水尊,作為推廣雨水利用之教育設施,而附近之公園亦廣設天水尊應用。在日本除了天水尊外有另外一種雨水貯蓄裝置稱之為『路地尊』,明顯的區分就是天水尊設置於地面上,路地尊則設置於地面下,而容量亦較大,他們發現都市中交通日益方便,但以往的泥土路幾乎都被水泥或柏油完全取代了,雨季時雨水無法補助地下水層,反而經由柏油路面全部導入下水道,造成宣洩不及產生水患,而日本更進一步從環境生態中研究,發現東京都公園中以泥土築巢的燕子數量也越來越少了,因為大部分泥土路面都被水泥及柏油覆蓋了。

  更由於越域引水及興建水庫造成的衝突越來越嚴重,於是便興起廣設小小水庫之構想,若一個雨水槽容量為1噸,1000個便有1000噸蓄水量,10000個便有10000噸蓄水量,100000個便有...................,不但可貯蓄雨水利用,更可藉由廣設小型雨水貯槽,降低洪災;因此在路地尊的設計上,便同時將『雨水利用』、『防洪』及『救災』納入考慮,亦即貯槽容量中有三分之一為救災之用途(巷道內小型火災),三分之一為雨水利用,另外三分之一貯槽容量則作為吸納暴雨時的雨水,設置於墨田區巷道內之路地尊,將屋頂之雨水經簡單過濾後導入地下水槽,利用機械式之手壓式泵浦抽水,貯槽內作為救災用的底層貯水量,則須切換水管抽水以免平時誤用,救災時無水可用。

  在日本雨水利用是那麼的普遍,當然水價高昂是理由之一,但在推動水資源有效利用之觀念上,所進行的各項努力更不可磨滅,對於推動大型雨水利用案例,諸如東京巨蛋、福岡巨蛋、二國國技廳(相撲館)、東京市政辦公室、墨田區役所辦公室、江東文化中心等,更是不遺餘力,但大型建築物之雨水利用不在本文報告之列。

  與雨水相關的文化推動上,更讓人覺得雨水是那麼的珍貴,且與我們生活息息相關,日本的抹茶藝術是相當知名的,將雨水過濾後作為沖泡抹茶之水源,將雨水與文化結合在一起,而水琴就是以水瓢控制雨水流入之速度及數量,產生之音效配合洞簫演奏,也是另一種雨水文化的展現。

  在台灣是不是也可以發現這些美觀又好用的雨水桶呢?答案是當然可以,若您假日帶小朋友到台北市立動物園參觀時,您將會發現散佈於不同地點之『雨撲滿』、『埋入式雨撲滿』、『大型雨水貯槽』,那就是動物園精心設置的雨水利用系統,同樣的參觀台北縣金山法鼓山教育園區時,您更會發現建築物雨水系統結合景觀設計及太陽能光電系統抽水之環境共生綜合利用系統呢!

  其實雨水利用是既簡單又方便的做法,想想看您住的社區中庭、別墅、菜園,是不是都有機會利用雨水呢?利用屋頂落水管將雨水導入貯槽作為雜用水源(澆花、種菜、洗地板等),輕輕鬆鬆的做雨水利用,是不是又找回了一些『古早味』的感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