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貌從小做起,從本學起

台南縣消防局科長 林謙哲
   日前至台南縣海邊的一所偏遠小學參加校園地震防災演練,休息時刻在校園迴廊迎面而來一位低年級小朋友,他一看見我立即把雙手微貼在褲袋縫兩側,並且立正向我鞠躬問候「客人好」,還主動和我聊了兩、三分鐘,之後小朋友開開心心的像小白兔般蹦蹦跳跳遠離我的視線,我們聊什麼內容並不重要,重點是這位小朋友把師長們所教導的待人接物與應對進退禮節,真正應用在日常生活中,也落實了<論語˙學而篇>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的深刻意涵。

  孩童從家長和老師身上所學習到的禮節需要於生活中不斷練習,久而久之自然內化成為孩子的良好品行。孩子禮貌的培養需和生活結合為一體,而家長和老師所扮演的角色與責任益形重要,然而現實生活中當孩子遇見不熟悉的長輩時,往往會因不知如何應對進退而不知所措,尤其在稱謂上甚為困擾,例如媽媽的好朋友楊阿姨的先生應該如何稱呼?或阿公的妹妹的女兒的小孩應該稱呼什麼?這些答案恐怕連大人們都無法立即反應並有正確說法,更何況是小孩呢!「禮之用,和為貴」,禮節的運用宜自然、適度並維持和諧的氛圍,過度或不足的禮節都會令人反感,我們要教育小孩對人要發自內心的恭敬,「恭近於禮」,只要誠心敬重一個人,那麼自然會展現出合宜的禮節,相形之下,稱謂是否精確就不是那麼重要了,點頭鞠躬示意說句簡單的「客人好」、「Hi,你好」或「各位長輩,大家好」,再輔以自然的笑容,或握握手,那就是很棒的禮節了。

  子曰: 「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然而現代功利社會造成許多父母親在小孩教育上產生過多焦慮與躁急情緒,過度重視要求孩童的智育成績,在考試分數上錙銖必較,卻忽略小孩子從小應該學習承擔的家庭與社會義務和責任,當我們責備現在的小孩子們沒有禮貌,缺乏責任感的同時,大人們也應該在教育態度上深刻自我省思。「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禮貌教育從小做起,從根本生活禮節學起,則社會自然趨於祥和有禮。

  我雖然不是那位低年級小朋友學習禮貌的對象,但我很榮幸成為他從小練習生活禮節的對象,期待那位在校園內和我不期而遇的小朋友,當他升上中年級或高年級,甚至中學、大學乃至於長大成人後,仍能持續保持有禮貌的赤子之心,並進而正面影響他的同儕團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