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權親人

國立中興大學進修部生管系學生 林育欣
  國小二年級曾經想像長大後當個教育學生如何快樂學習課堂內容和沒有為成績煩惱而無憂慮生活的小學教師;國小四年級意識到不能只是想著和誰盪鞦韆、玩123木頭人等等所謂的童年遊戲,該是靜下來讀書以趕上其他同學的腳步;國小五年級開始,幾乎沒有在腦海中出現童年遊戲的畫面了,因為爸媽會督促我的作業進度,而且同學們都努力的學習著只為想進國中資優班或音樂班。那時開始了解甚麼叫壓力,不免被父母拿同學來比較優缺、成績優異的同學得到同儕和教師的肯定,然而自信心也從讀書之後就愈來愈低落,總覺得怎麼拼都無法擁有理想的成績。

  媒體報導中,很多小孩在讀幼稚園後就被父母帶去補習和學才藝以達到預期成績,以為分數高就是學習效果好;以為這樣可以很自滿的與親朋好友討論自己的孩子課業狀況;以為孩子才藝多以後才能一表人才。

  真的只要課業表現好往後就有前途?課業只是一部分,事業、人生旅程、處事態度等都需要歷練才會有所長進。有些人從小成績優異,不過常被同儕欺負以至於往後心態偏差而犯罪服刑;有些人從小不在乎分數高低,但因為學會生活技能所以很獨立、會照顧自己,在他的言談中常常有著夢想的憧憬。
人權對於親人間何嘗不須?

  適時的依照小孩的特質培養,每個人心智的成長年齡不同,人權為賦予人的權利,為何許多小孩總是無法決定自己要做什麼?是父母的期望?是老師的鞭策?還是同儕之間的比較?是否給孩子適性的發展,才是讓他成為國家的未來?或許這是沒有答案的問題,每個人的家庭和生活本身就是不一樣的,所以,社會才會那麼的多變,才有這冷暖的世界。

  從個人、家庭、親戚朋友甚至社會大眾都應存在著尊重,有了尊重人權才會備受重視。但卻和家人權利有所衝突,其實這種衝突是可以避免的,人有文字、語言和替別人著想的心,藉由這些來溝通讓衝突減少,多替身邊的人著想、多用文字和語言甚至是肢體溝通,這些問題就不再是問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