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師也需要再學習

家庭主婦 吳秋金

  只要您是家長,一定曾經有機會和老師交談,或是因為孩子的事和老師溝通過,而現今的師資,在程度上良莠不齊,脾氣好的老師,不見得懂教學方法,有經驗的老師,在耐性方面有時又顯得不足,老師內心的建設,早在選擇是否要當老師的同時,就理當準備好了,畢竟將來要面對的,是一群心智還未成熟的孩子們,對於如何輔導這群孩子,老師是不是也應該要不斷的學習呢?

  我是兩個孩子的媽媽,孩子成長期間在學校碰到的問題大同小異,在學習中跌跌撞撞,每次發生狀況,和不同的老師或是校方高階主管面對面相談時,校方一致的想法是:家長的責任是先天的,師長的責任只是輔助,只要您的孩子不影響其他孩子的受教權,讓老師教課不受阻礙,其他就隨便你。幾乎放棄掉孩子,除非在學校又出什麼亂子,才會被『格外的關切』,譬如說心理輔導等,其他的就不再做補救的動作,因為這不是學校評鑑升等的主要事件,所以根本就無所謂,這樣的論點讓我無法認同,請問:那我家孩子的受教權呢?

  來自不同家庭背景的孩子,性格自然有所差異,每個學習的過程都需要摸索,身為老師應該是寬容的、是有教無類的,是認同每個孩子本來就不一樣。在老師的心目中每個孩子應該是平等的,不是只有『會唸書的』才是寶,每一個孩子都需要老師的鼓勵,一個眼神、一句話都足以影響孩子的一輩子。這是一個講究『人權』的社會,孩子們的思維、心理、思考層面都還沒成熟的狀況下,讓少部份還沒準備好要當老師,或是耐心已經疲乏的『老經驗』師長們,在言語或態度上漠視這些看起來比較浮躁的孩子,那誰來顧及他們的人權呢?

  在台灣的教育體制下,對一個人的評價,絕大多數是以分數金字塔為主,讓人覺得很無奈,在現今的社會中,不同領域會有不同領域的人才,譬如說:大老闆也需要吃飯,工人也一樣,這時『廚師』的角色就出現了,書唸的好的也需要搭車,書唸不好的也不會就沒資格搭車,這時『司機』的角色也出現了,別說什麼行行出狀元,就算他不是狀元也能把你載到目的地。我們如果想要多了解孩子,也可以藉由不同的工具來協助,譬如:坊間有些不同類型的測驗,可依結論來推斷孩子擁有哪一方面的特質及潛能,建議孩子可以朝自己的強項去發展,如果能給孩子正確的方向,並且是可以建立自信心,是否可以考慮納入教育體制?讓老師與家長同時都能清楚孩子的特質,而給予適當的輔導。

  學習的成就感是一點一點累積而來,不會是一步登天,這一點老師很了解,孩子愛唸書,父母是有福氣的,因為孩子自發性夠,孩子不愛唸書,家長當作是修行,趁早看出自己孩子的現況,包容孩子的優點及缺點,不要把自己的『比較心』加在孩子身上,他們還有進步的空間,希望老師在和孩子溝通的時候可以多鼓勵、多用心、多關心,從『傾聽』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