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還懷念螞蟻蒼蠅嗎?

苗栗縣自然生態協會/生態教育推廣講師 劉朝光

  二00八年,龍眼花開時,因蜜蜂大量減少,據報導有人養蠅幫助傳粉。中元節前後南部龍眼搶著上市了,但價錢比去年貴,蜂蜜也比較貴了。蜜蜂提供了人類的食物及藥物,所以人類把牠視為益蟲。今年蜜蜂少了,我們人立即感受到影響,事實上與蜜蜂相關的食物鏈,食物網、生態系必然都有牽動。大家都會想到,這個變動是由於環境改變了,氣候改變了,而這些改變,大家都不否認是人類造成的。

  我出生於鄉村,從小到大,最常見、最熟悉的小昆蟲就是蚊子、蒼蠅、螞蟻,這些小昆蟲也是最擾人的。眾所周知,蚊子、蒼蠅是多種傳染病的媒介,而螞蟻就少聽說有傳染疾病的惡名,不過一旦入侵屋內,尤其是廚房,卻不易清除,不勝其煩。螞蟻生活在世界各地,熱帶寒帶,屋裡屋外都有牠們的行蹤。螞蟻的種類很多,但所有的螞蟻,樣子都很相像(白蟻並不屬於蟻纇),只有大小的不同,且所有的螞蟻都過著團體的生活,有時候一窩可能有好幾萬隻,有時候一窩卻不到百隻,牠們的家可以完全建在地下,也可以建在樹下,或建在花盆下,牆縫及其他地方。

  一般所見的螞蟻都是雌性的,但牠們不會生育,只有蟻后才會生育。一個蟻巢中也培養著一批雄蟻和雌蟻,牠們不工作,只是進食生長,都長有翅膀,到成熟時,一起飛出蟻巢交配,特別在夏天下大雨前即大量飛出,交配後雄蟻很快就死亡,雌蟻則尋找一個合適做巢的地點,吃掉自己的翅膀,成為蟻后,產卵發展一個新的蟻巢,所以處處可見蟻蹤。但今年的夏天,下大雨時,雖仍見「大水蟻」飛舞空中,雖仍見燕子及蝙蝠穿梭爭食空中蟻群,甚至麻雀、白頭翁、大捲尾、綠繡眼…也都會盯在蟻巢出口附近,享受大餐,可是不復見往年地面上遍地蟻翅的景象,顯然蟻量少了,不知大家可有注意到。

  另外,大家有感覺到否,今年的蚊子、蒼蠅也少了,電蚊燈的響聲沒有往年的頻繁,早晚紗門紗窗上的蚊子沒有往年多,八月十九日華視報導,台東市郊有如龍捲風式的「搖蚊」奇觀,苗栗沒有發現。但今年入夏以來,傍晚牽手與我常走在苗栗市郊,卻未見有蚊柱形成,不像往年到處好多蚊柱,蚊柱忽上忽下移動,像是有指揮者在控制著群體活動似的,若刻意驅散牠們,馬上又聚合回去,騎腳踏車走在田邊小路,闖進蚊柱,迎面常點點撞臉上,眨眼時還會夾到小公蚊,活該牠倒楣,死於非命。蚊子是大家很熟悉的衛生害蟲,種類很多,全世界各地都有蚊子的存在,炎熱潮溼的地區尤其猖獗。目前所知有三個屬對人類為害最烈,包括傳染腦炎的家蚊屬、傳染登革熱的斑蚊屬及傳染瘧疾的瘧蚊屬。會叮咬人吸血的蚊子都是雌蚊,有人研究認為雌蚊對二氧化碳、熱及汗水非常敏感,所以牠們能在一定的距離內尋找叮咬的對象。

  再提到蒼蠅,按說蒼蠅有旺盛的產卵量及快速的生長力,而且具備有驚人飛翔力,是地球上極佔優勢的昆蟲,蠅的種類很多,超過十萬種,我們最熟悉的可能是家蠅,常常會隨人開門進出時乘隙溜進屋內,市場、飲食商店、牧場、垃圾堆積之處,是蒼蠅聚集的地方。蒼蠅吃東西時,常會吐出一種分泌液溶解固體食物,然後才吸入口內,這種習慣,使牠成為傳播病菌的媒介,此外,牠停在食物上時,還會將糞便和腸內的病菌蟲卵排到食物上;牠身上的毛,也很容易沾染污垢、病菌。許多傳染病都是經由蒼蠅傳播的,例如家蠅會傳佈霍亂、傷寒等多種病菌和寄生蟲。

  以上所述,蚊、蠅、螞蟻變少了,有些疾病是否也會變少?自然界又會有什麼改變,是喜?是憂?

  台灣今年蜜蜂變少了,有人認為是因年初寒災:凍死、餓死了很多。而美洲、歐洲、中國大陸亦有報導蜜蜂變少了,可見是全球性的:有認為寒災、有認為是農藥濫用、有認為是電磁波干擾〈例:手機普遍〉…等等影響。蚊蠅螞蟻變少了,原因與蜜蜂相同?其他六足類也有相同現象?減少多少?影響多大?學者專家一再警語,地球面臨物種減少的浩劫。人類該如何面對,如何適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