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問題—面對大自然的蝴蝶效應

行政院勞委會職訓局桃園職訓中心視覺傳播 林宜臻

  隨著世界總人口數的屢創新高,人類對於地表環境的居住佔有反掠奪資源已達超載的地步,相對迫使其他物種的動植物面臨棲息地消失或食物鏈被切斷無以維生的困境。當生態系統被人類貪婪的擴張所破壞,受害的並不僅僅是當地動植的滅種妥協,反而會因蝴蝶效應的牽動,導致大自然的無情反撲,人類最終將自食惡果。

  以近年來席捲東亞頻仍的沙塵暴為例,在半個世紀以前,由於邊疆區域的草原生態維持平衡得宜,少有此種天災的大規模出現。然而當強調經濟生產的共產時期,外地領導人入主草原區,以農耕民族的生活習性肆無忌憚地破壞草原生態,擴充牛羊的生產數量,導致食草量大幅增加,又鏟除了草地改成農耕,將抓地力強的植被植物換成了淺根性的農作物,也因而解構了千萬年來草原上的食物鏈,造成生態失衡,最終將大片草原推向沙漠化。

  是以當冬末春初之時,大片大片沙漠地區的土壤解凍,表土較鬆軟,地表缺乏植被,在空氣很不穩定反地面風速過大條件下,很容易將地表沙塵吹起,進入空氣中而形成沙塵天氣,除了造成空氣品質不良,危害人類呼吸系統嚴重的「黑風暴」甚至會導致沙塵灌入口鼻窒息而死,並連帶的對整片東亞地區人類的經濟活動造成重大損失。

  人類只是地球居民中的一份子,應該深切體認到生態系統共存榮的重要性。若僅以短時間來估算,經濟與環保其實是場互相悖離的角力,為了促進經濟發展,勢必對環境做出犧牲才能產出經濟效益,但若以長時間來觀察,僅為了一時的經濟效益而對環境做出過度的透支,無異是殺雞取卵的作法,當環境資源破壞殆盡之時,經濟上則將無以為繼,接踵而來的會是無法估算,對人類而言更大規模的天災。

  有鑑於此,已開發國家大多將發展主軸導向無煙囪工業,並致力發展綠色能源,祈使將人類活動對環境的影響降到最低,此部份除了各國政府政策性的主導經濟方向之外,教育大眾關於環境保護的宣導灌輸乃至身體力行,也是件刻不容緩的事,當每個小我都能在日常生活知足不浪費,就能在無形中為這個地球減少更多不必要的耗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