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心是社會祥和的根源

中鼎工程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 廖文忠

一、引言

  今年的四月,有機會接觸由聯合國/NGO 世界公民總會 及 台灣區世界公民總會主辦的「2010 世界公民人權高峰會」,其內容涵蓋捍衛人權、護衛地球以及促進世界和平等論述,用意良善,深獲國內外與會者的認同,咸感本次高峰會極具帶頭作用。

  欣聞主辦單位於本次高峰會之後,又有「2010 WSHR 全球論筆」,讓筆者憶起還在戒嚴時期的 1970 年代,幾位有心人在桃園縣大溪鎮的一個小地方叫「內柵」成立「勵踐會」的往事,這件往事持續迄今 40 年,仍生氣盎然。筆者深感這件往事與帶動社區和諧甚有關聯,特藉本次「2010 WSHR 全球論筆」獻曝獻曝,期可拋磚引玉,帶動社會的祥和。

二、有個小地方叫內柵

  內柵在大溪街ㄚ的南方三公里處,地處大漢溪上游的第一層河階高地上,大漢溪的大溪段舊時叫大溪,是淡水河的主流,早年商船可由此直通艋舺(現在的萬華),而現在的大溪鎮以前叫大嵙崁,後才改名為大溪,應是以溪為名。大漢溪在大溪段因早期的地形變動及河川浸蝕,形成三層沿河狹長的台地,最高的一層舊稱三層,即現在的三層、頭寮及美華,第二層現在亦稱二層仔,第一層則地域遼闊,包括現在大溪鎮中南起崁頭、埔尾、內柵、田心子,大溪街上乃至於下田心子等地區及對面的龍潭、員樹林一路接續到桃園整個大台地。

  先民在大溪的開拓,以大溪上段大漢溪流域最早,沿溪兩岸的溪洲、下坎、順時埔以及月眉,因為溪水豐沛,上游腐蝕土沖積出來的河邊綠洲土壤肥沃,溪水清澈,溪中多魚蝦,是先祖們渡海來台落腳墾荒的好地方,內柵也在下崁開發的同時逐漸有漢人聚集來開墾這塊台地,但因地處偏僻、靠近山區,時有原住民出獵,平地人被出草的山胞獵人頭的事亦曾發生,因此在村莊前建一柵門防禦,外圍則仍有三層仔的防禦措施,因此內柵之名即逐漸通用。

  內柵在近百年前於溪洲山下發現煤礦,一度採煤業十分興旺,本地人除務農外,不少人從事採礦業,也有外地人到此擔任礦工。因此,半世紀前的內柵基本上是兩種家庭,農家及礦工,間或有些零工可以做,如採砂石、做手工,但維持的時間及人口都少,不構成聚落。這樣的村莊,因為內柵有一條長約兩百公尺的小街及一座精神堡壘-仁安宮(內柵廟),宮前有廣場,因此先民聚集在小街及廟的周圍,形成一個舊社區,而這個社區在百年前就已形成,並且設立了內柵公學校,這是內柵國民小學的前身。是大溪鎮內除大溪國小以外的第二古老學校。

  我們勵踐會的一群朋友就在這樣的環境中出生、成長。小時候看到的是綠油油的或黃澄澄的田野、揮汗的父兄親長、戴頭燈騎車上工的礦工、地震後整條街驚恐的左鄰右舍礦工眷屬。小學不大,老師們卻都年輕而有滿懷理想,很多是附近村鎮的子弟,對作育英才,尤其是對長輩們均熟識的學生,懷著至深的關愛,親如自家子弟。當時的農礦家庭生活都十分清苦而勤儉,但是在老師的用心教誨下,優秀的學生也不少,但因家庭環境的差異,能順利按自己的希望升學的並不多,能念大學的則更少,每一屆大概只有三、二人。

三、鄉下所在

  1. 與自然為伍

   記得自己唸小學時有幾個活動是一輩子忘不了的,最喜歡的當然是游泳戲水,夏天泡在清澈溪水中的暢快滋味是無與倫比的,但是卻是爸爸媽媽及老師們所不允許的,只好偷偷的去現,因此有朋友問我們游泳在哪裡學會的,我的答覆是在大漢溪中沒淹死就學會了。再來是釣魚,除了大漢溪外,還有很多灌溉用的蓄水池,池中鯽魚不少,除水池外,內柵溝仔內有鯽魚、牛屎鯽仔及竹竿鰾,甚至田岸邊的石坡崁洞中有鮕呆、土蝨,用很簡陋的釣具,譬如大頭針打彎也可當釣鉤,魚竿到竹林裡去砍根竹子就有了。釣不到魚也無所謂,隨興衣褲一脫,就跳到水潭、魚池裡唏哩嘩啦的玩個痛快。

  蔬菜乃至水果都是自家種的,想吃甘蔗自己切一段蔗尾裁下去就成了,愛吃芭樂,去河邊找一顆小樹苗種在自家的菜園內或垃圾堆旁幾年後就有芭樂可吃了。番藷、花生、番茄、胡瓜,想吃什麼就種什麼。想吃魚也不難,河中魚蝦豐盛,只要你勤快不愁沒處補充蛋白質。鄉下的生活單純而順著自然的步調,日出而做、日入而息,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四時運行、節奏分明,孩提時代在這樣的自然環境中長大,純樸而健康,物質生活十分匱乏,精神上卻是充實而快樂的。

  2. 盼望農曆年的到來

  早期內柵的生活步調是按農業社會的節氣,播種與收割時節會拜土地公、打牙祭,端午、中秋、過年則是大節,尤其是過年,在秋天收割之後的兩三個月,家家戶戶穿新衣、換新鞋、打掃庭園、除舊佈新、大買豬肉、殺雞宰鴨,辛苦一年、刻苦節儉的農家會想辦法過一個豐足快樂的新年。孩子們對新年的期盼特別殷切,主要是有吃、有穿,還有壓歲錢當零用,這是平常無法奢想的。 我們這些在外面唸書的朋友們,一方面是過年適逢寒假期間,另一方面是大節,大家都會回鄉。回鄉就會呼朋引伴,聊天、談校園生活、交換學習心得、述說未來的理想,常常興高采烈的高談闊論到深夜仍欲罷不能。想活動筋骨就齊集學校,好天氣打籃球、網球,下雨天可以打乒乓球、或者學彈風琴,逐漸的凝聚出一股特殊的友誼,這樣的友誼使我們平常也會聯絡,互相幫忙及鼓勵。

  3. 打開心窗

  * 我們漸漸長大了

  經過幾年的落拓少年生活,幾位年紀大一些的學長已進入大學,年輕一點的小老弟們,不論就讀學校的好壞,即使是念職業學校,也受到很大的刺激及鼓舞,學長們以自己為例,激勵學弟們往大學的窄門擠,學弟們不免心虛而信心不足,學長們會在參考書、乃至出題方向上給予協助及開導,逐漸的在這股風氣的薰陶下,學弟們也發奮上進,一個個的往大專之路邁進。

  鄉下的長輩鄉親,在封閉的五十年代,對能受高等教育的村中子弟有著一份特殊的羨慕與尊重。而我們這些唸大專的一群,也常自我惕勵,希望給學弟妹們樹立好的榜樣。因此,在高談闊論之中,會夾雜很多對鄉里的關懷與期許,過年到了,常自互相邀約餐聚「開講」,也不知是什麼人發起的。但是,鄉下的父母輩認為吃人一斤要回報八兩,因此,餐聚變成輪流做東。有時候一個年假輪不完,沒輪到的心中不無遺憾與虧欠,後來我們覺得吃飯並不是我們的目的,目的是交換心得理想與談心,因此,我們就想要有別的辦法來改變當時的困擾。

  * 勵踐會的成立

  當時我們就想,以後應該輪流每年由一個人做東請大家吃飯,避免大家在同一年假裡過度請客。而且,那一年,我們已經逐漸自學校畢業,開始賺錢,我們覺得受到鄉里長輩的特殊關愛,我們是比較幸運的一群,有機會接受高等教育,但是內柵仍是一個閉塞落後的小村莊,居民純樸良善,卻少有較開明現代化思想的啟蒙,尤其是地方風氣並不很好,子弟中不務正業乃至成為小混混的也有一些,因此,我們覺得既然接受高等教育,大丈夫所學何事?

  若不能對鄉里做些有益的事,豈不枉費鄉親的愛護及自己所受的教育?因而,我們有組織社團服務地方的想法,組什麼社團呢?「勵踐會」的構想在民國五十九年於農曆年的閒談「開講」聚餐中正式成熟。

  * 為什麼取「勵踐」這個名字

  勵踐會全名為「勵進登峰實踐會」,取這樣的一個名字有幾個理由,「勵進」,望文生意,是在鼓勵、督促自己要不斷努力上進、不可懈怠。「登峰」是延伸我們大家喜愛的爬山健行,並以之做為重要的聚會活動,另外的意義是象徵要有登高望遠的精神,「實踐」則是特別宣誓要「實踐」我們的宗旨--「替地方做一些有意義的事」,我們沒有任何目的,純粹是對地方的奉獻,有錢出錢、有力出力,只問盡心,不論貢獻度。

  * 拋磚引玉

  當然以當初學校剛畢業,乃至尚未畢業的朋友,捐出年終收入的百分之十做為基金、替地方做事,力量實在是十分薄弱。但是這是我們的宏願,只要發願、就有願力,尤其是我們都有高度的奉獻鄉里熱忱,並懷抱著強烈的使命感。除了錢之外,我們也用心,拋出構想創意的同時,我們會同心協力的去完成。這樣的作法我們期待在地方上引發風潮,形成優良傳統,若能帶動地方的活動力,逐漸讓社區接手我們開創的活動,我們很樂意退到第二線,出錢或出力,鼓勵社區發揮自己的力量。除此之外,我們也向下紮根,廣邀學弟們參加,人數後來由當初的10人增加到18 位。

  * 勵踐會成立草案概述

  名稱:本會全名勵進登峰實踐會,簡稱勵踐會。

  宗旨:我等願略盡棉薄之力,為本地方做一些有意義的事。

  方式:

  每年農曆元月初一晚餐聚會一次,商討本會有關事宜。

  地點:

  依本會基本會員出生先後次序排定地點,負責主辦。

  (如遇特殊事故必事先通知次名負責)。

  聚會:客隨主便。

  會費:暫定各基本會員一個月所得的十分之一

  (本身無所得者自由樂捐)。

  工作:由主辦者負責通知。

  各會員于陽曆元旦前將款繳主辦人負責處理。

  所做決定由主辦者擬定方案,經多數同意為原則。

  基本會員(以年齡為序):略

  附註:

  本章程如有未盡之處,得由本基本會員三分之二同意修訂補充之。

  中華民國五十九年二月七日

  勵踐會至今仍無組織章程,僅有成立草案。原因是民國五、六十年代仍屬戒嚴時期,政府對集會結社十分敏感,記得當初我們曾很慎而重之的考慮是否要去登記為社團。但是想到登記社團的麻煩,我們成立勵踐會的初衷只是服務鄉里,沒有任何附帶目的。因此,是否成為正式社團並不影響我們的運作,後來,我們放棄去登記社團,只以此為名,做我們想做的事。而事後的運作顯示,"草案"甚至"精神"而已已足夠讓我們揮洒有餘了,從來沒有人去注意「草案」、「章程」的問題。

  4. 活動回憶

  * 社區圖書架:這是勵踐會成立後的第一個實際行動,希望給地方父老子弟可以有正常有益的讀物吸收新知及休閒閱讀。我們自己釘了一個圖書架,同時我們訂了足夠的雜誌圖書,將書架放在內柵廟內,書架上有兩句題詞--「窮人因書而富、富人因書而貴」,這一個書架持續數年,發揮了一些當初構想的效果。

  * 裝路燈:民國六十年代的地方政府財政窮困,地方建設落後,內柵街上路燈是有的,但僅止於街上,當年媽媽姐妹們最需要路燈的地方是內柵溝仔洗衣池,溝仔洗衣池是傍晚婦女聚集洗衣的地方,一方面洗衣一方面交換消息,也是社區傳播中心。媽媽們在此東家長西家短、邊聽馬路消息邊洗衣,其樂似乎無窮。但是常常會忽然聽到一聲刺耳尖叫,整個洗衣池為之騷動, 洗衣婦全部逃上岸來。原來是水蛇出沒,尤其是晚上沒有燈,水蛇來了也看不見,等碰到了會嚇得花容失色。那兒有一根電線桿卻沒路燈,我們勵踐會乃透過鎮民代表向電力公司申請用電,並付費請電力公司裝一盞路燈照亮洗衣池,給媽媽及姐妹們很大的安全感及方便。 * 建設學校網、排、籃及躲避球場:當年內柵國小的球場是泥土的,某一年勵踐會捐出經費舖設了一個多功能球場,方便學生在雨後上體育課,也給社區民眾理想的運動設施,當年因為經費拮据,球場用的鋼管柱子還是由會員想辦法尋求「支助」的。球場建好,過年期間「勵踐會」就在場地上舉辦各類球賽,帶動村里運動氣氛,好不熱鬧。

  * 獎助學金:我們在內柵國小及大漢國中分別設立清寒獎學金,獎助內柵出身的子弟。經過數年之後,因清寒的身份難以認定而且獎學金吸引力轉弱,大漢國中對甄選優秀學生的作業感到困難,後來大漢國中部份就停了,內柵國小則改為每年對國小及托兒所畢業生的獎勵捐贈,一直延續到今天。

  * 舉辦球賽:每年農曆元旦,全社區出外子弟均會返鄉,因此我們就利用這個長假舉辦軟網及籃排球賽,自由組隊,年紀大小都有,有時混合編隊,常常比賽一天下來精疲力竭,大家盡興而歸,充分發揮運動及提倡正常娛樂的效果。 * 月到中秋分外明:每年的中秋節,我們在社區廟口舉辦活動,早期先辦拔河比賽,分為成年男女、國中男女及小學男女組,以康安及義和二里為對抗單位,第一次比賽由於夜間燈光不夠亮,在成人組比賽時兩邊鄉親在雙方勢均力敵、拉鋸戰時,很多鄉親偷偷的加入戰局、秩序大亂,甚至把繩子都扯斷了,最後只好多發獎品,以平息爭議,後來幾年燈光打亮、加派裁判,比賽即恢復正常。除了拔河以外,我們也辦歌唱大賽,為了帶動氣氛,我們會員也「下海」拋磚引玉,歌唱大賽越辦越轟動。記得有一年,林清圖老師及現任台電林清吉董事長的尊翁林老先生已高齡八十有餘,仍興緻勃勃的下場高歌,字正腔圓,贏得滿堂彩,至今仍是勵踐會友津津樂道的軼事。這一個活動後來社區發展理事會熱心接辦,勵踐會改為贊助單位,至今仍熱鬧而轟動。

  * 新年新希望,誰跑第一:陽曆新年是勵踐會檢討過去、策勵未來聚會的日子,早期每年由一位會友主辦,後來人多起來改為二人合辦,主辦的爐主必須籌劃報告當年度的活動,向會友募捐會費,並負責當天的節目及午餐,節目不拘,常是登山健行,午餐亦以簡單方便為主,原則上希望會友閣家參加。記得有一年在大溪地烤肉,是日天氣晴朗,勵踐家庭幾乎全員到齊,六、七十人好不熱鬧。農曆新年的活動則是初一下午的球賽及運動,主要是聚會聯誼,並在年關中吃太多高卡路里食物時去消耗一下體力。勵踐會的會員有很多是當年內柵國小的田徑隊員,受過簡來旺老師的調教,因此過年節目也常穿插跑步比賽或接力,有時是第一代與第二代大隊接力,有時是男生女生大隊接力,有時挑戰賽,花樣很多,目的則在展示平常運動的功力,常常是年紀輕的不一定跑得快,老而彌堅並不意外。 * 客隨主便:勵踐會的活動,固然大家會常討論出主意,但真正的靈魂人物是爐主,傳統上大家均全完遵重爐主的決定,因為各爐主的時間及居住地方便性不一樣,因此可以很豐富,也可以很陽春,大家都會盡力的協助參與,就連吃飯、內部聚會也一樣。除此之外,樂捐之事雖有草案規定,卻從來也沒人去深究過誰捐了多少,經費不夠就再「化緣」,運作上一直很順暢、很方便。

  * 自然的銜接與傳承:這麼快又輪到我了。一轉眼勵踐會已成立三十四年,每一個人也輪了三次了,時間到了自然有人會接手,從來不曾間斷,這樣自然的銜接與傳承,是非常難得的優良傳統。回首成立時創會會員的青澀年輕模樣,現在已是禿的禿、白的白、胖的胖,中壯年人居多,但是勵踐會可能會進入另一個境界,因為逐漸有會員退休了,退休之後會有更多的時間來關心鄉里社區的事務,我們正在做這樣的期許。

  * 老師眼中的模範生:勵踐會既然是內柵社區中出外唸書的子弟的組合,絕大部份是當年內柵國小的模範生。因此,與老師們的互動相當頻繁,有一年教師節廖文豪當爐主,我們在大溪福華園餐廳舉辦感謝老師餐會(參附邀請函),邀請教過我們十八位會友,前後十幾年的老師聚餐,老師們對學生的心意均感莫大的光榮與驕傲。當天隔壁桌尚有大溪國小的老師們自己在聚餐慶祝教師節,我們聽到簡來旺老師特別向大溪國小的同事說明我們當天勵踐會舉辦餐會的緣由,最後聽到簡老師拉高聲調說「這是我們內柵才有的耶!」,由老師們的對話中可以感受到老師們對自己學生的得意。後來我們又陸續舉辦了兩次與老師們的餐聚,都選擇學校為集合地點,每次均能盡歡而散。這類聚會,大概是做學生的能向老師表達感恩之意最簡單又直接的方式。

四、勵踐會的昨日、今日、未來

  勵踐會在內柵社區走過三十四個年頭,見證著台灣經濟奇蹟下的老社區的興衰蛻變,就像其他社區一樣,內柵社區年輕人向外發展,居民平均年齡偏高,但是她仍是我們成長、歡笑、熱愛的地方。看到地方上的領導人、有心人士共同努力在為社區編寫村史,並籌劃社區改造,除了欽佩鄉親的熱誠遠見之外,勵踐過去的理想仍在,會員雖遍佈各地,卻仍關心著社區的發展與未來。

  如何將社區建設成適合現代內柵人生活的優美聚落,是我們勵踐希望與父老子弟們共同努力的理想。我們已奉獻了四十年,社區改造是當下正夯的課題,應該是勵踐未來可以參與支持,共同努力的活動。

五、結語

  要促進社會國家的祥和,有一群善心人士有心帶動很重要,有心會做出對社會國家有利的事。

  環顧台灣現況社會,不似我等小時那麼單純,更需鼓勵青年志士挺身帶動社區氣氛,每個社區都能健康的發展,處處有祥氣,則生活更愜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