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溫室效應?

臺灣環境保護聯盟 徐光蓉

  溫室效應完全自救手冊

  在人類還開始發展工業之前, 地球大氣中一些氣體會吸收地表向外發散的紅外線(熱), 並再釋出, 接近地表的氣溫因此略為上升。 這種近似暖房的增溫作用, 被通稱作溫室效應(Greenhouse Effect), 產生這些作用的氣體就是溫室效應氣體(Greenhouse Gas, 簡稱GHG)。 如果地球沒有溫室效應氣體, 地球表面的平均溫度應該僅為攝氏零下18度, 而不是目前全球平均溫度的攝氏15- 16度。

  地球上重要的溫室效應氣體包括: 水、 臭氧、 二氧化碳(CO2)、 氧化亞氮(N2O)、 甲烷(CH4)、 氟氯碳化物類(含CFCs、 HFCs及HCFCs)、 全氟碳化物(PFCs), 及六氟化硫(SF6)等, 最後三類完全是人工合成自然界沒有的產物。 水與臭氧的時空分佈變化很大, 因此一般不考慮這兩項。 剩餘氣體中以二氧化碳的溫室效應約佔總效應的三分之二為最多, 2005年大氣中CO2濃度已經接近380ppm[1], 比起工業革命前的280 ppm, 多出三分之一強。 CO2增加的主要原因是人類大量使用煤, 石油, 天然氣等化石能源導致; 此外, 人口快速增長, 大面積森林開墾作為農業或住宅之用, 削弱自然界吸收二氧化碳的能力。

  (資料來源: IPCC 4th Assessment Report,Climate Change 2007: The Physical Science Basis Summary for Policymakers)

  一部分太陽能會被地球反射, 多數太陽能被地表吸收之後使得地表暖化, 但是地球也會將吸收的熱以紅外線形式向外釋出; 部分紅外現在向外的過程中會被大氣中的溫室效應氣體吸收, 這些被吸收的熱再度釋出時, 一部分會折向地表, 使得地表或大氣低層溫度上升; 這現象就是溫室效應。

  由1850年至今, 全球地表平均溫度已經上升攝氏076度, 海平面上升約17公分。 只考慮自然擾動因素, 如: 火山爆發、 太陽週期性變化, 及太陽與地球相對位置改變等, 無法解釋目前快速的氣候變化。 2007年國際的政府間氣候變遷研究小組(IPCC) 在第四次評估報告結論中指出: 「集合近年來更多資料, 氣候變遷有百分之九十的機率是因為1750年以來人為活動造成」。

  (資料來源: IPCC 4th Assessment Report,Climate Change 2007: The Physical Science Basis Summary for Policymakers)

   [1] ppm 為 parts per million, 百萬分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