催生亞盟 捨我其誰

善盡世界公民職責,台灣應主催成立亞洲聯盟

台灣產業文化觀光推展協會理事長 陳婉真

從亞細亞孤兒到世界孤兒

  1945 年,前輩作家吳濁流先生的著作《亞細亞的孤兒》,不只撼動很多台灣知識分子的內心,而且影響深遠,因為它道出在歷史的作弄下,長久以來台灣人內心深沈的悲哀。

  意想不到的是,半個多世紀後的今天,台灣雖然走過日本統治、走過國民黨一黨獨大、走過經濟起飛,已經成為新興民主國家;台灣對中國的關係由敵對而和緩,由互不往來到交流頻頻,由蕞爾小島到影響力及於全中國...,然而,諷刺的是,台灣在整個地球村中的地位,卻遠比吳濁流筆下亞細亞的孤兒時期更加孤立,幾乎成為世界的孤兒了。

  這樣的結局雖然和聯合國成立的宗旨有些悖離,卻是人類社會的正常現象。 1970 年以前,我們也以全中國的名義,占有聯合國安全理事會常任理事國的席次,導致真正有效統治全中國、人口多達十餘億的中華人民共和國,也有長達二十多年的時間被排除在聯合國大門之外。更直接的說,彼時國共雙方,充其量都不過是冷戰時期列強利用的工具而已。

歐盟──區域整合的成功範例

  而今冷戰結束,情勢的演變早已大異於聯合國成立時期的世局了。這期間,在你爭我奪的強權世界中,最為世人稱道的,莫過於歐洲聯盟的成功統合。

  回想上個世紀的人類社會,為了列強間的爭霸戰,發生兩次世界大戰,死傷無數,特別是像德國和法國這樣的世仇,都可以盡釋前嫌改變相處之道,從成立歐洲共同市場,成功推進到歐洲聯盟,讓所有歐盟國家互蒙其利,說這是兩次世界大戰以來,人類社會所獲致最正面的成果應不為過。

  如果以國際關係的發展演變來看,冷戰時期結束後,區域政經的整合,應是目前的新趨勢。那麼,歐盟的成功模式,有沒有可能複製到亞洲?

亞洲整合尚待努力

  目前亞洲主要有兩個區域型整合會議:一個是「亞太經濟合作會議」 ( Asia-Pacific Economic Cooperation ,簡稱 APEC ),是在 1989 年由澳大利亞總理霍克( Robert Hawke )所倡議成立的亞太區域主要經濟諮商論壇,希望藉由亞太地區各經濟體政府相關部門官員的對話與協商,帶動該區域經濟成長與發展,成立時共有 12 個創始成員,目前則有 21 個「會員體」(由於中國的阻撓,台灣在參與過程中備受打壓,也因而避開以國家為主體的問題,甚至開會中亦避開國旗的敏感問題,所有會員體均不插國旗。)。但它是以太平洋為中心,涵蓋亞洲、澳洲、美洲等,並非只有亞洲國家。

  另一個是 東南亞國協(簡稱「東協」,中國稱為「東盟」)( Association of Southeast Asian Nations ,簡稱 ASEAN )。

  東協成立初期,主要任務之一為防止區域內共產主義勢力擴張,彼此的合作著重在軍事安全與政治中立,冷戰結束後各國政經情勢趨穩,開始轉向加強區域內經濟環保等領域的合作,並積極與區域外國家或組織展開對話與合作。原先東協國家防範的共產中國,也在 2003 年於廣西南寧辦理「中國--東盟博覽會」,並設南寧國際會展中心成為東盟(東協)永久舉辦場館。

  我們由中國如此積極參與東協的態度,不難看出中國推動區域整合的用心。

  而亞洲國家中最熱衷於推動亞盟模式的,是前日本首相中根曾康弘;前不久,日本首相鳩山由紀夫再度提到日本將轉向更重視成立東亞共同體,但此話一出,馬上在中國勾起日本侵華的歷史傷痛而嚴詞駁斥。也讓一般對於亞洲的區域整合不是不抱樂觀,就是認為東協即已足夠。

  歐盟的成立讓歐洲重新在世界舞台上令人刮目相看,以亞洲國家的條件而言,無論從歷史、人文或經濟各方面的豐富性,都屬舉世第一,亞洲國家的區域整合如果可以成功,對各國都有利,但不應只限於東亞,南亞的印度、北方的俄羅斯、西亞的伊朗,以及世界最大的回教國家印尼等,都各有其重要性,雖然因為種族、宗教、歷史、地理等差異,問題遠比歐洲複雜,但亞洲的整合無疑是值得付出的努力。

推動亞盟是台灣作為世界公民的職責

  很多人會質疑,以台灣身為國際孤兒的現況,自身尚且難保,遑論奢言區域整合。個人卻認為,台灣是推動亞洲聯盟最適合的角色,理由如下:

一、為台灣打開一條活路: 過去十多年間,台灣的民主化雖然成為華人世界的典範,相對也因為政黨對決導致每逢選舉,族群問題就不斷被炒作,國家競爭力嚴重內耗。更有甚者,無論那個政黨執政,都無法向人民提出台灣國家的走向,以及提出足以讓舉國上下全力以赴的共同目標。另外一方面,這十多年來卻是中國積極邁向改革的關鍵時刻,兩相比較之下,台灣不但喪失很多先機,更遭到嚴重而快速的邊緣化。推動成立亞洲聯盟,是我們唯一可以擺脫被邊緣化危機的活路。

二、凝聚全民意志: 民族自決與追求獨立是二次大戰後的普遍趨勢,台灣內部雖然在國家意識上還有歧見,很多人懾於中國的武力恫嚇而對主張台灣獨立人士多所打壓;但近二年來政府許多政策的過度向中國傾斜,更引起人民的焦躁不安。推動亞洲聯盟如果可以成為全民共識,不但可以如三十多年前推動民主化一般成為全民共同努力的目標,更可以有效凝聚國民意志,強化台灣人的國際觀,讓我們擺脫國際孤兒的宿命,成為真正的世界公民。

三、符合台灣及亞洲各國利益: 全世界絕大多數國家如美國、日本、韓國、印度、越南...等,對於中國的崛起,都不敢掉以輕心,更不願看到台灣被中國併吞。台灣內部的民意更是如此,即便是中國不斷揚言不惜以武力併吞,並以為數驚人的飛彈威脅,台灣主權獨立早已經成為全民共識。因此,由台灣提出亞洲聯盟之議,是各主要國家所樂見,也符合各自的利益。

四、符合中國長遠利益: 中國近年在積極追求現代化方面成果斐然,可以說已經洗刷八國聯軍以來的百年屈辱,然而內部仍然有許多亟待解決的問題,雖然口頭上它不斷揚言台灣是它的領土,事實上如果此刻真要併吞台灣,光是民主選舉一項就不是共產中國的思維與現況所能容忍。然而,由台灣來推動亞洲聯盟一事,如果可以成功,則未來中國的影響力將由華人世界擴大到全亞洲,顯然符合中國人的國家利益與民族觀點。

官民合作 再創台灣奇蹟

  台灣自從退出聯合國之後,外交上迭遭重挫,導致政府與人民都逐漸失去信心,因而普遍缺乏國際觀與大格局。

  這讓我回想起七○年代初期我們在對抗國民黨威權體制時,那是提著頭顱在從事反對運動的。在那樣困難的情況之下,我們不敢想像在此生當中,能夠親眼目睹國民黨政權垮台,想不到這樣難以實現的夢想,在跨世紀那年成真了。柏林圍牆的倒塌應該也是當年許多人想都不敢想的事吧。

  而那一代的台灣人,受到高等教育的,以到美國深造為目標並獲致很高的成就的,大有人在;無力升學的,更多人提著一個手提箱跑遍全世界,創造出傲人的「台灣奇蹟」。

  反倒是全球化日益快速的此刻,我們的鄰國菲律賓、韓國,甚或是香港、印度等地的年輕人,都積極融入地球村的大社會中,而在台灣,我們看到不少年輕人找不到人生目標,遑論世界公民的概念與職責。這雖是台灣被長期孤立所導致,我們也應該有所警覺,並趕快走出困境。

  改變近代日本歷史的明治維新時期,政府以國家的力量把許多有潛力的年輕人送往國外學習,它的影響力至今可見;中國革命時期亦復如是。可見培養世界公民對於一個國家發展的重要性。因此,它不應只是一個口號,應該是由政府與民間全力以赴。

  深盼聯合國世界公民總會,以及台灣區世界公民總會,如果同意這樣的主張,能將它列為重點工作方向,讓我們以複製歐盟模式為目標,集全國之力來推動亞洲區域整合,並籍此培養更多優秀外交青年。這不但是台灣作為地球村一員,當前最重要的職責;個人也深信,就這件事,我們還可以再開創另一個台灣奇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