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無他, 唯愛與榜樣

康軒文教事業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 李萬吉
  在談人權教育這個議題之前,讓我們先了解一下台灣目前的社會環境與人口結構。近年來,我們的社會環境與人口結構有了劇烈的變化。根據內政部2010年的統計數據顯示,2009年國人結婚對數較2008年大減24.4%,惟其中與外籍、大陸港澳地區人士結婚者卻仍達2萬1,914對,較97年增加185對或增0.9%,主要係配偶為大陸人士者增加522對或增4.3%。而按原屬國籍(地區)分,新娘以大陸港澳地區占69.1%最多、越南籍19.8%次之、印尼籍占4.1%居第三,新郎則以日本籍占19.8%最多、美國籍占19.0%次之、大陸港澳地區占18.8%居第三。

  此外,台灣的人口生育率屢創新低。從聯合國統計年鑑的2007主要國家出生率可知,台灣(8.9)只贏了德國(8.3)和日本(8.6),成為倒數第三。再從內政部的統計數據檢視,2009年台灣出生嬰兒總計19萬1,310人、出生率相較2007年更低至8.3?,且分別較2008年減少3.7%及減少0.4個千分點,人口生育率再創新低。而其中,生父或生母為大陸港澳或外籍配偶者約占1成。

  由以上述數據可知,台灣現在每十位新生兒中,便有一位是新住民子女,所謂的「新台灣之子」。近年來,這些經由婚姻而移民來台的新住民日益增加,不僅改變了台灣的婚姻型態與家庭結構,為社會注入更豐富、多元的文化,也對社會與生活產生某種程度上的衝突與衝擊。由於這些語言不通、甚至連文化與認知上都有差異的新住民,卻大多背負著傳宗接代的重要使命,且大多尚未適應生活環境,便要開始生兒育女,肩負起教養責任,這不僅僅只是新住民父母的一大考驗,也是關係著台灣未來發展的重要課題。目前這些新台灣之子已廣泛進入全台各縣市的國小和國中的學校就讀,而學校是如何因應這樣的轉變?

  台灣自九十學年度起逐年實施九年一貫課程,該課程特色是考量了當前社會問題趨勢。它設計融入社會重大議題,以指導學生了解社會的脈動、體驗社會現實,進而養成關懷社會、貢獻社會的態度(楊朝祥,2000)。人權教育即為其中一項必須融入七大學習領域與十大基本能力的重大議題。這代表著台灣對於人權教育的重視程度,期望在國中小這個最重要的知識啟蒙與灌輸階段,就能讓人權理念扎根。

  從課程綱要的內容我們可以理解,人權教育的中心思想是不斷地探索尊重人類尊嚴和人性的行為法則,社會成員從而意識到個人尊嚴及尊重他人的重要性。換言之,「尊重」是人權的基本概念,人權教育即是尊重、合作、公正、正義等觀念的教導,進而促進個人權利與責任、社會責任、全球責任的理解與實踐。從此點出發來檢視,若我們的孩子不論其種族、性別、社會階級皆應享有的權利,不但任何社會或政府不得任意剝奪、侵犯,甚至應積極提供個人表達和發展的機會,以達到尊重個人尊嚴及追求美好生活的目標。

  人權教育實際上是關乎人類尊嚴的教育,也就是在幫助我們瞭解「人之所以為人」所應享有的基本生活條件,包括生理、心理及精神方面的發展,也讓我們檢視社會上有哪些問題是違反人類尊嚴,以及涉及公平、平等的問題,如種族主義、性別歧視等議題,從而採取行動,解決問題,去除阻礙人權發展的因素,建構一個美好的社會。如今,異國婚姻家庭儼然已成為客觀的社會事實。然而,不可諱言的,我們的社會對待他們仍存有偏見、甚至是歧視,所謂「天涯若比鄰」,我們對於這些新住民與異國文化,應該予以尊重,表達友善,並盡力去理解與接納,以平等、慎重的態度來看待。

  福祿貝爾有句名言「教育無他,唯愛與榜樣」。記得2004年時,教育部曾召開「多元文化與族群融合的台灣-我們照顧每一個新台灣人」記者會,國教司甚至把外籍配偶子女列為弱勢來照顧。個人認為,無論是學習內容業者編製教材或是老師在課堂教學都應該加入多元文化的觀點,而學校則可以提供相關課程或輔導,塑造一種「尊重」氛圍,讓學生學習包容、欣賞不同種族的文化,讓大家理直氣和的討論問題、講道理,學會如何與人相處,讓不同家庭背景的學生都感到自在。此外,學校還可針對新住民開設特別課程,以協助其早日融入與適應生活環境,或提供新台灣之子課後指導,以彌補其父母無法教導的學習障礙等問題。畢竟大家都是共同生活在台灣寶島的一份子,讓我們就從生活中的「尊重」做起,落實人權理念與教育,具體實踐正義與公理,讓人間不再有戰爭,只有愛、尊重與和平。

  聯合國NGO世界公民總會榮譽副主席暨台灣區主席洪道子博士曾說:「大自然的反撲已在世界各地不斷的發生,世界公民應該覺醒如何在這個世界群體中生存,從族群對族群、社會對社會、人民對國家、國家對國家,沒有真正懂得尊重的真意,天災人禍隨時會到.....」我們唯有讓人權從教育扎根,發揮「愛自己、愛家人、愛世人、愛地球」的正向能量,並善盡各種節能減碳的具體行動,一起護衛我們共同的家──「地球」,才能跟上新紀元的腳步,共同為孩子創造一個美麗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