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原住民傳統環保行為之省思

原住民委員會教育文化處處長 阿浪.滿拉旺

以濁水溪上游布農族刀耕火種耕作為例

  地球快速暖化,氣候發生變遷,我們被迫面臨不可預測的未來.....。回顧最近十年,台灣的環境也與世界其他地區或國家環境一樣,氣候急遽在變化之中,我們可以從過去的桃芝颱風到去(98)年八八水災,一連接踵而來的災難可以預知台灣未來的環境是何等艱困,也可以預測世界氣候的新趨勢,可以知道答案是我們已經無法避免會有更多的災難會降臨,似乎隱隱約約感覺到死亡腳步好像越來越近了...。

  布農族屬南島民族的成員之一,居住於台灣地理環境的心臟-中部濁水溪上游流域,是由郡大溪、丹大溪、卡社溪等三個支流所形成。其地理及自然條件極為特殊,在地質結構是由墨頁岩、石灰岩等土壤所構成,山形陡峻,土壤貧瘠。植被大部份為原始森林,每年5到10月間為雨季。在這種天然環境下農業生產備極辛苦,但這廣大區域卻蘊孕了台灣原始民族-布農族(五大部族)文化及生活系統,也在此代代生活繁衍子孫數千年。

  現近布農族人口約5萬人,是一個父系的氏族組織,很重視祭典儀式及過程,每個月都有祭典,倘採文化區分生命禮與歲時祭儀二部分,其歲時祭儀為豐富多樣,裡頭的打耳祭更是大家耳熟能詳的,另從生活層面來看,除狩獵以獲取人類最基本的蛋白物質的需求,另外就是小米作物的生產,換言之小米是主要的食物來源,然其他兼種玉米、樹豆、稗、薏仁、南瓜、地瓜等農作物。在前面已述及該地區是一個較艱惡的地理環境,族人如何運用智慧建立一個適合該地區的生產制度,其耕作期程是每3年左右為一期,結束後另覓新地開墾,好讓土地休息恢復土地的肥度。耕作內容是當族人一旦相中後,先占卜(夢卜)、標示、筏木、開設防巷、燒田整地、播種、除草、祈禱豐收、趕鳥、收割、儲藏備用,其中以占卜、祈禱豐收、播種、儲藏等,耕作內容較為特殊需要與祖靈交通,換言之是需要正式儀式來完成。

  我們可以發現其中每一個生產的環節都充塞著族人千年與當地生態環境累積的經驗與智慧,具體表現上也可看出「主敬誠存尊重創造大自然的主宰者」,也可啟示我們人類如何以環保與大自然永續經營的角度共生共榮之原則,作者特別將重要的臚述於後。

一、 開墾時段的mnasivat(布農族語),其語意是在耕地周圍開設一個約15公尺的防火巷,其功能在於砍伐雜木林時先確定範圍,另外是進行火燒田地時防止火苗延燒到附近原始森林或他人的耕地,族人意涵在防止火燒時破壞或危及他人範圍及生態,相當自我限縮及約制。

二、 尋著新耕地時masql(布農語),其意思是當族人旦看中一個可耕地時,要立即掛上記號並實施占卜及夢占,作法上就是族人須親往耕地現場定立後先向天上祖靈以祭詞講通,接著就試耕、試筏,其面積約三公尺見方(面積大小因人不同),再者以七節芒標示記號,最後也以祭詞與祖靈祈求能開墾順利,小米順利結穗豐收,經一夜夢占吉利者就等於取得耕作權,就必須立即接排一系列的工作開墾期程,萬一夢占不吉利時必須立即中斷並放棄另找一個新地。以上其意涵主要是對該土地耕作權先占的觀念,由祖靈決定是否取得,另一個意涵是布農族人傳統觀念裡,土地所有權者不屬個人或國體(國家),而是屬原始創造者-祖靈,族人只是擁有耕作權與豐收後的分配權,所以族人為何特別尊重大自然原因道理也在此。

三、 開墾時段的maqun(布農族語),意思就是說開闢墾荒,也就是說在一個範圍內實施筏木墾荒,砍筏中型以下樹木及雜草,也就是阻止其成長,預備種植小米來取代,但對於巨大樹木及根部球莖植物不砍除,頂多是樹莖下部整修。至於是否與環保永續利用有關連是很清楚的,巨木不砍原因在巨木與小米高矮落差很大是不會影響小米成長,至球莖型的植物有肥化土地的功能,這種利用土地智慧的能力連科學家都望塵莫及。

四、 開墾時段的masivat(布農族語),意思是在擇地時,就在耕地周邊開設一道約10公尺寬的防火巷,其功能在於雜木砍筏及曝曬一段時間,等到曬乾後一次火燒,火的溫度極高可以殺除雜蟲,清除雜木枝有害作物成長的雜物,火燒後的灰燼也成了作物最佳肥料來源。我們可以發現族人用於自然取於自然,對於開墾地的使用除運用智慧外,使用上相當的制約與控管。

五、 開墾時段的masusus(布農族語),意思是把墾區木頭筏木曝乾完成後,以火燒的方式清除雜木雜草與蟲害,族人要火燒整地的時間,不是白天而是特別選擇午夜,當要執行此作業前先在種地檢視防火巷,當確實沒有易燃雜物後,選擇午夜時間由耕地高處或逆向風位置開始點燃燒地,為何選擇午夜原因是一天當中風力最微弱的時刻,火苗及煙霧垂直升空,除不易延燒他處外,更重要的是其霧塵不會瀰漫污染部落,這觀念在相對教育水準低落的時代堪稱最珍貴的一頁。

六、 整地時段maqutun(布農族語),意思是在耕地內築設水平式石梯牆,其功能是防水土肥源流失,以減緩肥土被雨水洗刷,維護土壤的沃度,在當時如果從遠處望去部落耕地呈現一道道的浪紋非常美麗。在台灣島這塊土地上的先人已經有能力及智慧對土地固肥及水土保持,這個作法實源自於對土地的珍愛及永續利用的環保觀念上。

七、 小米成長時段的manatu(布農族語),意思就是當所種植的小米種植到2、3個月後,因防止土地肥度不及供應小米養份,必須以人工徒手疏減部分小米及拔除影響小米成長的雜草,這樣讓小米可以順利成長,生穗結豐滿的小米粒。在疏作過程也順便整修所築修完成的水土保持梯,這雖然只是過程也可看出環保觀念是深植族人每一個生活層裡。

八、 利用土地滿三年將另覓新地前補種qainunan(布農族語),是一種野生的樹種名,也就是當要結束一個種地的利用,還給大自然之前,大量補種植這種植物。這種植物成長速度很快,最重要的是他會生球莖物,除可以鬆軟土質外,也放出氮肥,可以使地休養生息很快恢復土地的沃度及活化土地的再生能力,雖然族人都不知道所以然,但環保卻與部落緊密的生活在一起。

  綜上論述,我們可以稍微了解居住在台灣中部高山的原始民族-布農族,以幾千年歷史,累積經驗及智慧建立以陰曆為時序的社會及農業制度,來維繫繁衍人類生命的重大責任...。當人類爭相追求現代化與工業化來滿足人類的墮性,無止境的慾望,進而大肆破壞大自然...。這些居住在台灣中部山區的族人傳統上就己經完成實施符合生態自然法則永續利用資源,維護大自然的生生息息,現在想起來格外有智慧。同時也給現代人一個很大的啟示,我們可以從觀念上教育自己,限縮個人慾望與貪婪之心,從自己最基本的生活開始,或從微不足道的小動作開始...,一起守護哺養我們的大地。人生時間短短數十年,來這個世界上猶如族人向祖靈尋找耕地一樣,最終要把耕地歸還大自然,後代子孫還要永續耕耘使用這塊土地。

  喂!現代人啊!我們一起為下一代著想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