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營造生能社區談住宅大厦之景觀規劃

高雄市政府觀光局副局長 龔天發

  台灣的都市人口密集,加上環境景觀過於人工化,導致建築物節能設計不當,通風採光不足,水泥硬體過量,因此造成能源浪費與都市氣候的「熱島效應」。而為了應付日益炎熱的都市效應,每戶人家更大量使用空調設備加速排熱,遂加劇了都市更加炎熱的惡性循環。逐漸地,大家已瞭解到不得不面對環保改革的迫切性,因此,內政部也透過「營建白皮書」的正式宣佈,推動「綠建築」時代的來臨!

  綜觀建築界雖然已體認到節能環保的時代潮流,並且標榜所興建的建築物是「綠建築」,然而事實上環繞在「綠建築」周遭環境,所謂的景觀庭園却仍充斥著缺乏生態環保的設施,與主體建築物顯得「表裏不一」,呈現出顧此失彼的不搭調現象。個人以為倘如每棟公寓大厦、住宅社區均能在景觀規劃上多注意生態工法,再加上符合時代所需的綠建築主體,相信必能創造更多附加價值,同時配合政府正在推動生態工法的外在公共設施如透水舖面及生態公園等,則優質化的生態都市指日可期!

  民國八十八年所發生的九二一大地震,給台灣烙下了一次深刻的傷痕及省思的機會。「人定勝天」的理念在以往經常被奉為圭臬,也鼓勵人類創造了一堆硬體,但經由這一次大地震無情的反撲,印證了「順天應人」才是永續經營的方法。其實中國古代的大禹治水方法與易經所謂的以柔克剛的道理,都已暗示了人類「師法自然」的真理。愚蠢的人類却要從這次慘痛的教訓再學一次經驗,而且付出了相當大的代價。有鑑於斯,個人不揣淺拙,願野人獻曝提出一些有關社區景觀規劃的建議如后,希望能抛磚引玉,喚起建築界的重視。

開放空間部分:

    1. 基地開發應儘量降低建蔽率及地下室開挖率,藉此增加綠覆率,利用植物來軟化建築物的剛硬現象。
    2. 庭園要儘量與鄰近的景觀融合(如鄰地庭園或公園、山、海、河等),發揮中國庭園所謂的「借景」觀念,如此將會有加分效果。
    3. 遵守減法美學,儘量不要施設過量的水泥硬體,「簡單就是美」。

步道部分:

    1. 步道以透水鋪面為佳,根據研究指出,透水性舖面使都市氣溫最高可降低5oC左右,能有效調節都市地區微氣候,並可補注地下水,改善樹木生長環境,減少地表逕流量,降低發生淹水的機率。
    2. 良好的透水性舖面應注意以下事項
    • 表層:以耐磨材、孔隙率高且抗壓性強度足够之建材為佳,例如高壓混凝土透水磚等。
    • 基層:以承載材、透水性良好的骨材粒料為佳。
    • 原有土壤層:滲透係數愈大,透水效率愈佳,例如砂土、粉土等。

植栽部分:

    1. 建築物面臨道路的樹穴,可以二或三株連續方式改為長方形的植栽帶,如此對於都市中的水源涵養、植物生長與管理均優於單一樹穴,亦較接近生態工法的做法。
    2. 庭園的喬木栽植,儘量避開地下室結構上方,以免日後長成植根後,破壞結構並且造成漏水現象,衍生困擾。
    3. 喬木樹穴不宜過小(長寬均應大於100cm),而且步道及舖面不宜太接近喬木,以免「浮根現象」產生破壞。
    4. 庭園選擇之喬木要具有遮蔭、耐風、耐旱、深根、抗倒伏、抗病蟲害之優型樹種且適地適種,例如樟樹、黃連木、印度紫檀、鳯凰木等,一般大型樹冠樹種之株距約為8~15M,小型樹冠樹種之株距約為4~6M。
    5. 可利用灌木、草花營造層次感,但高度不宜過高約1M以下,以免產生阻隔性。
    6. 地被植物具有降低噪音、吸附空氣中落塵的功能,可採用南美蟛蜞菊、狗牙根、斗六草、假儉草、地毯草、台北草等,但要注意其陽光充足性,否則以後會發生地表裸露情形。
    7. 屋頂及陽台可營造綠意,但要注意結構承載力及防水與覆土問題。
    8. 植栽的維護有賴經常澆水,因此可收集雨水與回收生活廢水加以處理後作澆灌使用,更能符合節能目標。

水景部分:

    1. 除了要注意防止漏水問題之外,儘量不要造成死水一灘,而滋生蚊蟲。
    2. 儘量以砌石打造可親水的空間,滿足人類出自原始的渴望。

照明部分:

    1. 採用高效率燈具,以日光燈代替鎢絲燈泡,以鈉氣燈替代替水銀燈,並且可以利用南部氣候炎熱之特性,以太陽能達到節能目標。
    2. 庭園燈可與指標系統、活動旗幟等「共桿化」

公共藝術部分:

    1. 「庭園傢俱」中的座椅、水溝蓋、燈具、垃圾桶、名牌等均可考慮其可親性及藝術化。
    2. 公共藝術作品,應可考慮其與自然和諧共存,與居民相處可親,而非一座冷酷無情的雕像。
    3. 整體庭園亦可比擬建構成一處裝置藝術的舞台,提供社區居民或藝術家日後可以策展發揮想像的空間,為社區注入一股創作的活力。
  以上是個人多年來經驗累積的一些淺見,由於職務上的調動,有此因緣際遇,讓個人從建築物的法令研擬增修,以至規劃設計及興建,迄至營造建築物周遭環境之景觀,皆有涉略機會。忝為公務人員一份子,看到一些社區仍然過度設計,違反生態原則,如鯁在喉,不吐不快,期望藉此喚起重視營造生態社區,值此台灣加入WTO之際,住宅產業應由「量的增加」轉型成「質的提昇」,則提昇的都市品質,指日可待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