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有天早上大兒子上學忘了帶餐袋,我便幫他送到教室去,當時還沒開始上課,全班鬧哄哄的。我在混亂中找到了他,我問他座位在哪裡,想幫他放在桌上。但他支支吾吾的四處張望,我很好奇,他怎會不知道自己的座位?直到同學說:「小華,你的座位不是在那裡嗎?」我恍然大悟,原來他自己一人坐在全班最旁邊單獨的一排,也就是所謂的「特別座」,不敢讓我知道。幾年後,我的二兒子也坐「特別座」,這次更「特別」,兒子的座位直接面對並緊貼黑板下方的牆壁,也就是說連黑板也不用看了。
近年來,由於教育部與人權團體的推動,以及許多司法判例,讓許多教師較少使用有關身體碰觸的體罰,但是人格羞辱式的處罰,例如言語的嘲諷、辱罵、公開集會中對個人指責、公開場所罰站、男生戴女生的帽子……等,反而有增加的趨勢。甚至有教師會採取極不合理與不人道的「無身體碰觸的體罰」,例如半蹲(坐太空椅)2小時、交互蹲跳500下、跑操場100圈……等,而使學生產生肌溶解症,有時引發腎衰竭,甚至死亡。
這些現象,都是教師人權素養不足所產生,而身為推動人權教育第一線的教師本身即有人權素養的問題,那全體國人的人權素養該如何提升?值得我們深思。
人權素養的養成須靠人權教育
人權是生活在民主多元社會中的必要條件,使人們知道人權是普遍性的道德權利,無論性別、種族、族群、膚色、語言、國籍、階級、宗教或政治信仰是什麼,人人皆可要求人權,也有責任去承認並維護他人的權利,因此人權教育也是教導人類責任的教育(Pike & Selby,1988/1998)。
人權是人與生俱來的基本權利和自由,人權教育實際上是關乎人類尊嚴的教育,也就是在幫助我們瞭解「人之所以為人」所應享有的基本生活條件,也讓我們檢視社會上有哪些問題是違反人類尊嚴,以及涉及公平、平等的問題,從而採取行動,解決問題,去除阻礙人權發展的因素,建構一個美好的社會。
人權素養是民主社會中國民應具備之基本公民素養,先進國家的國民應該有極高的人權素養,而人權素養的養成也是藉由社會化(socialization)來達成。家庭教育、學校教育及社會教育都是此社會化之途徑,其中,當然是以正式教育體系的學校教育最為重要。
透過人權教育的實施,使每個國民都具備有人權素養,如此一來,基於平等、尊重與關懷,就可超越不同族群之間的藩籬,促進彼此間的相互理解。
但是,人權教育正式在學校播種的時間仍短,不可諱言地,有許多教師尚未關注此一議題,對人權的觀念相當模糊,欠缺充足的人權知能,還無力推動人權教育,因而校園中不時傳出師生、親師或教職間的拉拒與衝突,社會上更充斥著一些泯滅人性、踐踏人權的劣行。因此,人權教育在家庭、學校與社會的落實都應該是非常急迫的課題(周碧瑟,2003)。
教師須具備人權素養
人權是每個人與生俱來的基本權利,現代社會中每個人都應能有尊嚴地生活,民主國家更應塑造人權文化,重視人權教育課題,因此各級學校教師應負起人權教育之重責。
為使人權教育能夠落實,人權教育能在校園裡不斷地紮根,各級學校教師就必須具備豐厚的人權素養,從言教與身教,隨時隨地進行人權教育,肩負起實踐人權教育的責任。
教師本身的人權素養或知能是進行國民人權教育的先決條件,而教師如何培養人權素養?第一,對人權的定義應有充分的認知。聯合國自1948年公佈「世界人權宣言」迄今已超過60年,人權的觀念已被世人接受為普遍的價值,人權亦成為國家民主化的一項重要指標,因此教師本身應對該宣言有所了解。第二,能深入了解人權教育的內涵。針對此點,教師可以經常做下列的一些自我檢視(教育部,2003):
(1)是否能公開地,且以尊重他人的方式,表達出不同的意見或想法。
(2)是否以實際行動來尊重與自己意見不同的人的權利。
(3)是否會與同儕討論人權議題。
(4)是否有意願來檢視自己的人權價值觀與作為。
(5)是否提供學生學習落實人權理念的民主過程的機會。
(6)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是否鼓勵學生發問並開放討論。
(7)是否協助學生選擇適合於他們需求與興趣發展的學習。
(8)是否採取多元的標準評鑑學生。
(9)是否保護與尊重學生個人的秘密。
(10)是否在學生被證明有過失之前會預設學生是無辜的。
(11)是否用嘲笑、諷刺的方式羞辱或打擊學生的自尊。
(12)是否能夠處理學生間價值與權利的衝突。
第三,能隨時吸收人權的觀念與文獻。教師在積極閱讀人權發展之文獻、探究人權教育之內涵後,必能有清楚周全的人權概念,同時磨練出人權教育功夫,能幫助學生獲取與了解人權知識,指導學生學習與熟練人權行為技能,輔導學生建立人權價值觀與態度,強化學生的人權動機與意志(吳英璋,2003)。
我國應落實人權教育
台灣社會雖已歷經多年民主化的洗禮,但是人權概念有時仍被誤解或污名化,與「人本」或與社會運動、偏激、失序等畫上等號,給人負面印象。另外整體政治環境仍充滿意識形態與族群對立,為反對而反對,不問是非,只問顏色,社會上每天充滿不理性的攻擊與謾罵,毫無尊重與包容的氛圍,整體國家社會極不和諧,這些都是造成人權教育推動的阻力。
人權教育在我國為新興之課題,解嚴之後,政治、社會、文化發展朝向多元開放,人權問題不再是不能碰觸的禁忌,人權教育才開始受到重視。尤其在九年一貫課程實施之後,人權教育才正式被列入課程綱要,更顯現出人權教育的迫切性。但是我國近半世紀以來缺乏人權教育的洗禮,更加上人權議題並非主要學習領域,而須採融入式教學,人權教育成為教師的一大挑戰(湯梅英,2002)。
雖然有這麼多的困難與挑戰,但是人權教育的推動與落實乃刻不容緩。以下幾點,是我們需要努力與克服的地方:
第一,師資的培育。這裡指的師資培育,並不是培育人權教育的專門師資,而是所有教師在師資培育的養成過程,必須培養人權素養,並且接受實施人權教育的訓練。我國高中與中小學科目已經太多,不須再專設人權相關的科目,教師只要將人權教育融入在自己的教學或班級經營中即可。並可將人權教育納入在職進修的相關課程,加強教師對人權議題的認識與敏感度,協助教師將人權議題融入課程設計中,都是推動人權教育落實的重要配套措施。
第二、漸進式的推動。不要動輒用專案或舉辦大型推廣活動等大拜拜的方式來推動人權教育,如此容易引起執行人員的民怨,並且流於形式且效果不彰。前述師資培育的工作若有做好,只要對於教師稍加引導,由淺入深,漸進式推動,不需躁進,一段時間後,必能收到相當的成效。
第三、人權校園的營造。學校校園環境具有潛移默化的效果,而校園環境包括了軟體和硬體。在硬體方面,例如哺乳室、休息室、諮商室、宿舍、無障礙設施等硬體設備規劃是否完善及人性化;軟體方面,可從教師教學方式與風格、師生之間的互動、學校行政的民主化程度、公正公開的獎懲制度、公平合理的申訴制度等處來著墨。就如教育部(1998)所言,透過人權教育環境的營造與「經驗式」、「互動式」、「參與式」的教學方法與過程,協助學生澄清價值與觀念,尊重人性尊嚴的價值體系,並於生活中實踐維護與保障人權。
結語
人權已逐漸成為大多數世人所能接受的價值,亦是國際上的主流概念,它更成為檢視一個國家是否文明的重要參考依據,因此,國民都應該要具備高度的人權素養。人權素養的養成須靠人權教育,教師站在教育的最前線,課程與教學的關鍵在於教師,教師自然成為人權教育落實的推手,而教師本身的人權素養以及人權教育的專業知能,更是決定人權教育成敗之關鍵。
我們衷心期盼,教師能夠充實人權素養,將人權理念融入在教學與班級經營當中,言教更要身教,徹底的落實人權教育,使我們成為真正的人權國家。
參考文獻
吳英璋(2003)。人權教育的規劃與實施。2003年訓導及人權法治教育中心學校人權教育研討會手冊, 頁32-43。台北市:中國人權協會。
周碧瑟(2003)。人權教育落實於生活中。2003年訓導及人權法治教育中心學校人權教育研討會手冊, 頁44-53。台北市:中國人權協會。
教育部 (1998)。國民教育階段九年一貫課程總綱綱要。
教育部(2003)。人權教育推廣與深耕。台北市:同作者。
湯梅英(2002)。融入或消失?談九年一貫課程中人權議題的課程與教學。師友月刊,2002年6月號:17-21。
Pike, G. & Selby, D. (1988/1998) Human Rights Activity Files, 余伯泉、蕭阿勤(譯)。人權教育活動手冊。台北:遠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