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障孩子不應該活在他人的期待下

全國教師會特殊教育委員會執秘 謝曼莉
   孩子是父母生命的延續就該完成父母未竟之理想嗎?我們可以干涉親戚朋友左鄰右舍的孩子,他應該怎麼過生活、就讀哪所學校以及未來應該從事何種職業?這一個答案肯定是否定的。前一個答案相信有孩子的大人回答起來不是那麼一致,這個我們就將他放在後面再來討論。

  先談我們無權干涉他人的孩子的生涯。對身心障礙者特別是視覺障礙的孩子,為何我們總會覺得他們在生活上是無法照顧自己的、他們應該到特殊教育學校就讀、未來就是從事某些特定的職業呢?該是過去的經驗或是想像自己是視障者時的主觀經驗框住了我們,影響了立法及政策的方向。如果把這個問題詢問十年前的台北市五常國民小學教師,相信與現在的答案是不同的。為何提到這所學校?這所學校是中重度視障學生接受融合教育的重點學校,目前共有二十一位多數為重度的視障學生就讀。十年了,學校的教師從疑惑到相信,相信視障學生經過專業的教育,提供平等的學習機會,他們可以學習到照顧自己,與一般學生互相交往,一樣享有平等的學習和競爭,跟大家一樣有著未來充滿各種可能的喜悅。

   再談孩子是父母生命的延續就該完成父母未竟之理想這個議題。相信這是一個沒有標準答案的題目。家裡擁有視障孩子的父母要回答這個問題,心情更為複雜,他們和一般人一樣,有著過去對視障者主觀經驗和看法。當自己向自己要這個答案時,面臨一個更大的問題:該如何看待視障孩子的生涯。

  抉擇是理性感性的妥協,父母的感性是孩子永遠就是孩子,父母的理性是孩子終有一天要獨立。以五常國小視障學生家長為例,他們讓自己的孩子挑戰難度高的融合教育,五常國小全體親師用專業與平常心,合力為每個孩子建立找到自己人生方向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