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體罰的管教

蒙特梭利基金會講師 張庭枝

壹.前言

一.對「校園零體罰立法」的看法

「媽媽!對不起!今天我要讓媽媽替我洗爛泥巴衣服!」
「為什麼都是泥巴?你跌倒嗎?」
「今天我和小平玩「鬼抓人」的遊戲,因為他一直追不到我,所以就拿爛泥巴丟我!」
「學校老師知道嗎?」
「隔壁 班 老師有看到,還有 陳 老師也知道!」
「老師有處理嗎?」
「 林 老師罰小平站! 陳 老師要小平跟我說20次對不起!」
「喔!」

   這是么兒放學後跟我的一段對話!洗過澡後,我問么兒:「被爛泥巴丟到有什麼感覺?」兒子笑逐顏開告訴我:「被爛泥巴丟到,其實是很好玩的!也只有小平敢這樣跟我玩!」「那...你覺得小平需不需要跟你道歉!」「不用吧!他跟我說『對不起』的時候,我們兩個都一直偷笑耶!」「...」

   「罰站」算不算體罰?「罰說20次『對不起』」算不算體罰?這樣的處理算不算「同理」孩子的「快樂心情」?我搓洗著「充滿兒童生命力」的髒衣服不斷地問著自己..

   2006年12月12日,臺灣立法院三讀通過教育基本法修正案「學生之學習權、受教育權、身體自主權及人格發展權,國家應予保障,並使學生不受任何體罰,造成身心之侵害。」然而卻被特定的團體和個人,解釋成「校園零體罰立法,連罰站都不行」、「禁止體罰立法,打手心就違法」。這些選擇性的解釋「立法禁止體罰」,簡化了「教育基本法」複雜的概念,無助於教育問題的解決;這種口號式的「立法禁止體罰」,與法律及教育現場的事實不符,也無法作為觀察人權進步的指標。

  006年初「人本教育基金會」以「禁止體罰」之案由,委託立法委員提出教育基本法修正案,內文為「...並使學生不受任何體罰、羞辱、忽視、剝削及身心虐待之侵害。」其提案說明「體罰」包括罰站、暫時隔離、寫功課、勞動服務、打手心等等。以上的提案是「反對」對學生做任何形式的身體責罰,結果TVBS的民調高達七成的家長不能認同,全國教師會也表示難以執行。因此,立法院「教育文化委員會」在首次的審查會中沒有通過,而在第二次的審查會中,經過各方的協商,把原提案「不受任何體罰」的文字納入,但是加入「造成學生身心侵害」,作為構成體罰的要件。換言之:「不受任何體罰」是政治角力運作下的宣示性文字,並不是本條文的重點。而真正「校園零體罰立法」的重點,在於『體罰不能造成學生身心之侵害』。「人本教育基金會」也以「讓台灣成為世界上第109個『立法禁止體罰』的國家」,做為這次修法遊說的標的,2006年12月12日 是「立法」保障「學生之學習權、受教育權、身體自主權及人格發展權...」的新紀元;然而,虐童案事件越來越浮上檯面,霸凌兒童縱橫校園的報導更是愈來愈多見。「校園零體罰立法」雖嚇阻教師在施行管教權的「暴力行為」。但,片面的立標而不立本的成為「世界上第109個『立法禁止體罰』的國家」,而在生命教育、人權教育、人格教育等範疇上卻沒有經經緯緯的籌謀規劃,相信這樣的立法,對教育現場兢兢業業的教師而言,不是越來越明白的準繩,反而是越來越模糊的灰色地帶。

二.「校園零體罰」成國際共識

   瑞典是全球第一個全面禁止體罰的國家。但在作法上,瑞典是透過漫長的立法和無數次的修正,才逐步落實「兒童人權」的觀念。而且瑞典的托育政策,視每一個孩子是國家的孩子,從母體懷孕開始,直到孩子完成學業,各式各樣的托育津貼,就嚴密周全照顧到每一個國家未來的主人翁。再檢視臺灣的「校園零體罰立法」,就愈顯得瑞典政府的用心。

瑞典落實「兒童人權」之過程:

  1928年 瑞典教育法 禁止中學體罰 1957年 瑞典刑法 廢除照護者體罰的抗辯權

  958年 禁止所有學校與機構體罰,保障孩子的權利。 1966年 親職法 刪除准許輕微體罰的規定,家長從此完全不能對小孩動手。 1979年 國會修法通過「親職監護法」 明文規定:「兒童有權利受照護、保護和妥善撫育。兒童作為個人和其個體性,都應被尊重對待,不被體罰或遭受其他任何羞辱對待。」 除瑞典是全球第一個全面禁止體罰的國家之外,芬蘭、德國、挪威、冰島、丹麥、以色列和英國...都嚴禁體罰學生,連非洲國家如衣索匹亞、莫三比克都是「校園零體罰」的國度。因此,「人本基金會」和「立法院」的努力值得肯定;但,對於「兒童人權」的保護更需要更深層的配套措施來落實。教育現場的問題更需要更清楚的規範「輔導辦法」,讓學生、 家長和 老師都能清楚自己的角色與權限。

三.四三○國際不打小孩日

   每年的 四月三十日 是「Spank Out Day」(「國際不打小孩日」),「國際不打小孩日」是在1998年由美國反體罰組織「有效管教中心」所發起,希望藉著 四月三十日 這一天,用各種不同方式來宣傳「反體罰」的兒童人權觀念,原本只在美國國內推動,自2001年起獲得國際響應,臺灣也在2006年加入這個活動。「兒童人權」是長遠的,有「兒童人權」,未來社會才會「真正的尊重」,藉由四三○「國際不打小孩日」,希望不只是花俏、炫目的嘉年華會大遊行,而是真正保衛「兒童人權」!

貳.體罰的效益

   在社會環境快速變遷的時代,教育界也受到多元社會的衝擊。教師管教學生的方式,該配合時代的潮流與否成為一大迷思?「體罰」與「愛的教育」也形成一連串的拉鋸戰!「體罰」源於「嚴師出高徒」、「愛之深,責之切」的師生倫理迷思,「棒子下出孝子」這句話也助長了「體罰」的「可行性」。

   而西方的行為主義學派(盛行於美國20年代~70年代),更把用於小動物的嚴厲實驗,廣泛地應用在「教室經營管理」和「行為改變技術」方面。從巴夫洛夫(Pavlov)研究狗的消化腺分泌變化,到桑代克(Thorndike)對貓所做的迷籠實驗,都是利用動物來推論人的學習歷程...也可說是西方心理學對「體罰」、對「行為改變」的一套說辭。

   但,1962年美國「人本主義」心理學會成立,就是對「行為主義」學派的反思。人本主義心理學強調心理學應該關心「人的價值」和「尊嚴」,研究健康的人格,研究人類中的出類拔萃者,因此與「行為學派」有明顯的分歧。人本主義學者馬斯洛(Mallow ,Abraham Harold 1908 ~ 1970)曾先後兩次提出「需要層次」的理論,歸納起來可分為七個層次,按低級排到高級,呈一個金字塔的階梯:

(1)生理需要 - 對食物、飲料、氧氣、睡眠和性的需要。
(2)安全需要 - 對安全感、穩定性和擺脫恐懼、焦慮的需要。
(3)歸屬和愛的需要 - 對歸屬感、愛情、友誼和擺脫孤獨的需要。
(4)尊重的需要 - 自尊和來自他人尊重的需要。
(5)認知需要 - 認識和理解的需要,其中認識需要是基本的。
(6)審美需要 - 對真、善、美追求的需要。
(7)自我實現需要 - 對實現自己的潛能、創造力、理想和信念的需要。 由此可知「體罰」沒辦法提昇人類的「基本需求」,「體罰」更無法加速並昇華人類最高層次的「自我實現」。蒙特梭利著重於日常情境中的教育,藉由「預備好的環境」、「自發性學習」來培養獨立自主的孩子。如果,「獎勵」與「懲罰」介入到環境裡,那麼「自發性的學習」將受阻撓,「自制」與「自律」也將難以培育。娃得福教學法的創辦者魯道夫.史代納(Rudolf Steiner)博士也說過:「當每個人的靈魂,映照出社群整體的樣貌,而社群也活出每個靈魂的力量時,健康的社會就已形成。」史代納強調身、心、靈的平衡,透過規律與穩定的生活環境與充分自由運用身體的方式模仿典範與生命力來學習...因此,「反體罰」的呼聲是有學理依據的!「體罰」是否有效益?也是不辯自明的道理!

參.體罰的後果

   桑代克(Thorndike)對貓所做的迷籠實驗,貓在迷籠中一而再,再而三嘗試踩踏開門的機關,成功時就得以出門並取得食物。斯肯納(Skinner)改變桑代克的實驗,箱底裝上金屬格條,再通上電路,小動物在「往返箱」內「嘗試錯誤」,正確時得到食物,錯誤時施以電擊....一次電擊、兩次電擊....小動物為了保護自己,寧可不作任何的嘗試!心理學家稱此為「學得無助感」(learned helplessness)。再回過頭檢視我們的教育現場,太多的「愛之深,責之切」,太多的「分數主義」...打!打!打!罵!罵!罵!孩子的自信心不見了!孩子的創造力不見了!孩子開始討厭上學、討厭面對父母、討驗師長,於是翹家、逃學.....進而有更偏差的行為....

   客家語有句俗諺:「罵多毋聽,打多毋驚。」也就是說:罵多了就不聽,打多了就不怕。」這句話很適切地詮釋「體罰」的無效益及「體罰」的後果。成人的「暴力行為」,不知不覺中成為「兒童」模仿的對象,成人不經意使用「暴力」解決衝突,五年後、十年後....他也使用「暴力」解決衝突。一個「受虐者」往往也成為「施虐者」!一代又一代複製同樣的行為模式,「尊重」與「被尊重」的社會勢必也無法落實!這是大家都需要彼此互相提醒與深思的重要命題!

肆.引導孩子成為自律的人

   蒙特梭 利 博士在「精神預備的新教師」裡,有談到「精神預備」就是「內在預備」。她說:「教師必須從頭做起,首先研究本身的缺點與惡癖性。...因為只有除去自己眼中的樑木,才能清楚地了解如何除去兒童眼中的芥草。...如果一個人欲成為我們體系的教師,則他必須自我檢討以除去其獨裁觀念。他必須除去驕傲與憤怒之心,學習如何謙卑與穿戴仁愛的衣裳...這種內在預備可給予他精神上所需的平衡與寧靜。」教師必經歷「全人格的改變」、「人生觀的革命」,才能控制住自己的「驕傲」和「憤怒」!做為一個成熟的父母,一樣也要有「反省」的能力,捐棄「驕傲」、「憤怒」之心,自己「做一個能控制情緒的人」「做一個安全的成人」,成人能自制自律,自然能營建出「零體罰」、「零犯罪」、「零家暴」的情境。「愛」、「尊重」、「信任」、「被信任」點點滴滴建立起來,成人的自律,終將複製世世代代懂得自制自律的世界和平公民!在歡慶兒童節的這個月份,洗著飽含著泥漿、歡笑聲的髒衣服...我衷心期待世界上的每個成人,用謙卑、寬容、體貼的心情,允諾孩子積極的嘗試和冒險...感性、理性,有紀律、有情義的未來人類,正需要大家一起來孕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