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電影「心靈病房」談人權

國立楊梅高中專任教師 林筱姍

  「心靈病房」(Wit)的女主角以感性與理性併蓄的口吻訴說著醫院裡人權被漠視的殘酷現實。

  被診斷了卵巢癌的貝寧教授,在醫學研究團隊的引導下接受了高劑量的化學治療,除了承受多重的生理痛苦外,還得接受醫療父權的凌遲。醫院體系中,患者化為一個一個的代號,在不同的診間重述同樣的病症,還得面對各式侵犯隱私的問題,例如:「上次發生性行為是什麼時候......?」

  醫療從業人員看了這部電影想必會深切反省自己是否也抱持著Jason就事論事之冷漠。Jason與Vivian的醫病關係雖然無法令人苟同,但卻是現實中不得不接受的無奈。高品質的醫療合作關係應該真能在高保險費的企業型醫療機構所推行,唯,全民健保制度下的量多且質雜的服務確實難與理想型態並列。

  相對的,在教育現場的不平等卻是為師者得殷切反省的。我個人雖然不曾以冷峻的態度面對學生遲交作業,但卻明白地看到教師的指令與要求往往是很難考量到團體的異質性,更遑論照顧到學生個別化的需求。舉一個極端的例子:考量到每一位學生的學習權,無論學生犯了什麼樣的過錯,校方都應該給學生改過更新的機會,但是,若不斷地法外開恩的結果,不見得能夠引導同學往正向歷程發展,甚或會影響到其他同學的學習權。常常,為了團體規範的維持,個體的權益就被損害了。這樣的兩難雖非是天天上演,但人權與制度的衝突卻是教育現場比比皆是的。

  就我個人而言,我也只能期許自己多給同學更多的包容與彈性,努力地站在學生的角度去思考他們的需求,但規範性的要求卻得溫柔且堅定地執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