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實人權教育

台北市立萬芳高級中學教務主任 程懷遠

  公共電視教改系列紀錄片「魔鏡」赤裸裸地揭露「常態編班」政策在台灣仍無法落實的原因,如今再看到「校長不哭」,藉由白璋校長的治校理念報導,展現教育界不向升學主義投降的精神。白璋在豐陽國中當了8年的校長,堅持常態分班、不強迫學生晚自習,認真實踐「五育並重」的理念,定期舉辦認識鄉土、感恩月分享等活動,儘管其他校長都認為「升學主義掛帥下,白校長會死得很慘」,但白校長她希望辦一間有「人味」的學校,教育就是要有笑有淚,而不是只剩下考試分數。在影片中,無論是成績好到可上台中一中或就讀高職、高工的豐陽國中畢業生,都洋溢自我認同的信心及對母校的喜愛和懷念。

  可惜白校長實施全人教育的理念和固守管教傳統的老師對立日益升高,有些老師覺得白校長很難溝通、活動辦太多讓老師很累,加上迷信升學主義的家長將孩子轉校造成減班壓力,讓部分老師充滿「危機感」,校內人事鬥爭越演越烈,終讓白校長決定提早退休。但白校長說她並非就此失去對教育改革的熱忱,而是認為自己在體制內已走到臨界點,應轉向民間,用更長期付出促使僵化的學校系統改善。

  我記得在我讀國中的時候,國二那年因能力分班到了一個陌生的班級,現在已有些忘了那時的心態,也許有點驕傲與理所當然,但在潛意識裡是更多的不安與不快樂。摸索著新環境,適應著新的同學與老師,彼此競爭著,無言地與分數賽跑。沒有到現在還能深刻記得的大家曾奮鬥的事情。時間過去了,我也長大了,但留在我心裡的是什麼?只是這些課本的知識嗎?這些埋首於課本的日子,給了我什麼?是讓我更懂得我們人生的需要嗎?還是能指引我的方向嗎?給了我健全的人格嗎?除了滿足老師和家長的虛榮心,當時我感受不到任何一些好處。事過境遷,我知道那不是我們應該給孩子的生活,那樣的灰白歲月,剝奪了孩子多少該有的歡笑與衝動,屬於孩子的勇於嘗試,屬於孩子的肆無忌憚。為什麼到最後一切只剩下課本,留不住深刻的記憶。

  我們到底需要什麼樣的教育?相信大部分的人都會同意,不管是現在或者將來,「教育」是極為重要的。基本上,我們必須要承認:這一路走來的各項教改措施還是無法擺脫升學壓力之文憑主義的迷思,就此而言,無論是常態編班抑或能力分班都只是在「成績決定未來、考試領導教學」的限制下,進行各種變相的升學措施。事實上,我相信唯有讓小孩和追求理想的老師,以及開明進步的家長結合起來,共同來對抗既得利益者,常態編班才會有希望!連帶地,如何讓不論是在常態編班裡,那些考試成績不佳以及生活適應不良之「學習後段班」的學生,以提供各種支持性或補充性的學習輔導措施,這會是教育者注重教育人權的基本擔當。

  「常態編班」並不只是一項一般的行政措施而已,它涉及保障弱勢者的基本人權,以及不同背景和出身的人,要能真正和諧相處,這是一項重大的使命!「教育改革是台灣必須要大步向前的求生之路。但追求理想不能不擇手段,世上絕不容許再有必要之惡的觀念」,也就是說,「善」的理想與目標不能以「惡」的手段來達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