積極行善以保家福後

中華民國退休人員 廖本盛

  在民國七十二年之後,個人有一段時間並不很如意,也因此對於改命、造命之學,特別有興趣,能夠找到的書,無不找來仔細了解,在研究之後,我深信易經所言:「積善之家,必有餘慶」,及「了凡四訓」中所述,命運是可以改變的,只要肯積極行善,命運就會明顯好轉。

  年歲漸長,深深覺得人的力量是很有限的,人對未來、對壽命能掌握多少,尤其是對小孩、孫子、第三代...您能掌握多少?子孫是男是女?是智是愚?是賢是不肖?並非您能完全掌控,也不是教育所能完全左右,就像身體的健康、壽命的長短,也不是醫藥所能完全控制的。有太多的案例,說明了人都是無能為力的。

  而世間並沒有長久美好的事物,正如天道之運作一般,有日就有夜,有寒必有暑,有春夏就有秋冬,有漲潮就有退潮,一陰一陽,推至人事,一盛一衰,一憂一喜,一治一亂,乃是必然之道理。

  觀察歷史及近代資料,許多富豪均富不過三代,也符合以上之說法。
為了子孫的幸福,一般人都會處心積慮的想留下大量財產給子孫,希望子孫長久富足,不必受苦,可是,這樣做,子孫就能長久富足嗎?

  事實上,子孫若是不肖,再多的錢也會敗完的。因為人若習於吝嗇貪錢,定有嫖賭浪費的子孫,替你破敗;人若喜愛機巧計算,必有糊塗愚笨的子孫,被人欺騙;人若喜歡懶惰安逸,必有困苦的日子到來,這些變幻的人事,有智慧的人,自然看得出來。

  許多君子洞明此理,教人不求太滿,不使太盛,常須站在吃虧的位置,捨財不貪,克己利人,以積德於子孫。宋朝宰相范仲淹,將薪俸全部購置義田,膳養族中之窮人,更將自己的家宅,捐出來當學堂,家用極為節儉,死的時候,連喪葬費都不夠,可是他四個兒子都作公卿,傳至八百年,子孫仍常出優秀人才。

  司馬光家訓言:留錢給子孫,子孫未必能守;留書給子孫,子孫未必能讀,倒不如積德於冥冥之中,乃為長久之計。

  因此,我們除了努力於工作與專業之外,更應該滿腔仁慈,救助他人,一切善事,信心奉行,如此,世界將更美好,個人命運及子孫也會更好。願大家共勉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