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尊重出發,揮別校園霸凌

教育部人權教育課程與教學輔導群常務委員 蕭玉芬

  「事發19分鐘」這本事的主角-彼得,在他上幼稚園的第一天,就有校園小霸王把他的超人餐袋丟出窗外。他從此成為校內「霸凌」事件的主角,不斷的被欺負、嘲笑、漫罵,沒有人願意與他為伍,沒有任何一個大人願意跳出來幫助他。 長年在學校飽受同學欺凌的彼得,選擇在二○○七年三月六日這天讓全世界都知道他的名字。 他在校園中射殺他所遇見的所有老師、同學,甚至在掃射了餐廳內用餐的人之後,坐下來吃一碗玉米片,再繼續他的殺戮行動。他要用自己的雙手將多年來的仇恨一次解決 ;他要把所有看到的人事物一起毀滅,連同他自己。

  19分鐘可以做什麼?跟好朋友打個電話?跟同學打打球?十九分鐘,也可以毀掉許多人的人生,如果我們不懂什麼是「尊重」。這位先天害羞、善良、安靜、動作反應緩慢的小男孩,他的經歷也正發生在我們校園中...... 。

  兒盟從二○○四年開始對校園霸凌現況做調查,一直到二○○九年,連續五年調查的數據顯示,約有一成的中小學學生正在被霸凌中。平均每兩個孩子,就有一人曾經遭受校園霸凌!經常嘲笑、欺負或打同學的潛在霸凌者佔了七%。而其中約有1/3霸凌者為反擊型霸凌。霸凌狀況以「關係霸凌」及「言語霸凌」居多。

  校園中的欺負多是排擠、言語威脅、嘲弄等「肉體看不見」的傷害。中時電子報曾刊出一篇短文-「我是混血兒」,作者因為是混血兒的關係,所以也常被人取笑或被看低。當他跟朋友吵架時,朋友總是愛罵他一句歧視的話,就是「死菲律賓人」。每當聽到這句話,他總是非常的難過,就好像把一把利刀刺進心臟一般。在上課分組時,也會有人完完全全的不想跟他同一組,只因為他是混血兒。也有人認為菲律賓人都是一些骯髒的人,有著體臭,可是他跟每一個人一樣,每天洗澡,而且都有洗乾淨啊!

  「言語霸凌」雖然肉眼看不到傷口,心理傷害卻很大;「關係霸凌」雖然最常見,卻容易被忽視,也最令孩子感到痛苦。每個孩子都希望生活在安全、受尊重,不被歧視,不被霸凌的環境裡,而這也是每個人都該擁有的基本權利。但事實是有許多人,包括大人在內,會因為外貌、膚色、學習能力、成績等因素就歧視別人,甚至口出穢言,說出傷害人的話,而導致悲劇發生。

  教師可以透過教學活動引導孩子反思:日常生活中我們有哪些偏見?而這些偏見日積月累之後會產生什麼樣的歧視行為?我曾嘗試在課堂上進行這樣的活動,流程如下:

  一、請學生寫下在家裡、學校或補習班、安親班聽到很傷人的批評,一張紙條寫一項。

  二、在黑板上做一個量表,從「開玩笑、好玩」到「憤怒、非常痛苦、丟臉、被歧視」。

  三、請學生按著自己的感覺,把那些形容詞擺到適當的項目下。

  四、和大家討論這個經驗,並請學生將這些語詞分類(譬如:關於外貌的、關於能力的、關於種族背景的、性別的......)

  五、請大家安靜檢查貼在牆上的紙條,哪些詞語會重複出現很多次,但卻被放在不一樣嚴重程度的項目下面。

  六、為甚麼有些人覺得某些語詞令人特別痛苦,受歧視,有些人卻只覺得好玩?

  七、當用這個字或詞語罵人時,會發生甚麼事?

  八、人們被允許用這樣的語詞罵人嗎?

  九、自己在生活中有沒有責任去阻止這一類的言語?

  在這個過程裏,我們發現孩子常被「笨蛋」、「白痴」、「你去死一死」等詞語或氣話受到不同程度的責難。有的孩子更因此而難過的一言不語,也有的孩子覺得不理會它就好了。人類以語言表達心意原本是上天賜與我們最寶貴的天賦。好話的力量可以激勵、啟發我們做很多意義的事,反之,即會造成自己、別人甚至影響家庭和諧、及社會風氣等可怕的後果。

  在多次分享這樣活動後,有的老師也跟我分享,平常自己有時也會氣到說出重話或傷人的語詞,藉由活動,老師們也更能體會孩子的心境,也讓自己及孩子多一些省思以具體的行動改變自己的言行。孩子也更瞭解:言語是會傷害人的,不能因為身體的特徵、成績、家庭背景等原因嘲笑別人:每個人都有他的優點、缺點和與其他人不同的地方,大家應該要互相尊重和欣賞。不論師長、學生、父母、上司、同事、親人,只要人人都有尊重的心,我們就能揮別校園霸凌,家庭、社會才能真正和諧、真正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