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江國家公園~府城生態.歷史.產業的命脈

台南市市長 許添財

一、 緣起

   2009年12月28日,台灣第八座國家公園正式掛牌成立 !這座定位為歷史場域、國際級生態與產業特色兼具的國家公園,橫跨大台南,海陸域總面積達39,310公頃,定名為「台江國家公園」。

   台江國家公園,定位的內容不但是全國首創,更是台灣第一座由地方政府提出,經過相當漫長時間才得到的成果。

1990年—科技工業區成立 1994年—公告劃設成立台南市四草野生動物保護區 2001年—許添財市長競選時提出將四草野生動物保護區設為國家公園 2003年—台江國家公園正式列為許市長長期推動目標,製作資源調查分析 2005年—獲內政部營建署補助辦理「劃設台江國家公園可行性及先期規劃研究案」,加強規劃分析內容與民意溝通 2009年—6月29日內政部營建署通過全案計畫,定名「台江國家公園」 2009年—12月28日正式掛牌成立

   台江國家公園長期的推手許市長認為,台江溼地不但是台江僅存的歷史據點,保留了開台史跡、黑水溝古航道、人文產業變化等,更是台灣的一塊海綿,保護國土不再繼續流失。雖然設立的過程,地方居民有許多反對聲音,但市府舉辦了150場說明會,以專業和民眾達成共識,未來可發展生態旅遊、文化觀光等;許市長也強調,台江國家公園有許多價值都是國際級的,勢必為居民帶來更高的生活品質,也將提升國人對環境保育的重視,但只有「積極保存、適當利用、有效維護」,才能讓國家永續發展。

   台江國家公園與其他國家公園最大的不同點之一,在於廣大的沿海濕地景觀,從南到北分別有鹽水溪濕地、四草濕地、曾文溪口濕地以及七股鹽田濕地,其中四草與曾文溪濕地符合「拉姆薩公約判定國際重要濕地準則」,2007年獲評為國際級濕地,而鹽水溪口與七股鹽田濕地則評定為國家級濕地。內政部劃分為「生態保護區」、「特別景觀區」、「史蹟保存區」、「遊憩區」與「一般管制區」等5個主要管理區。

二、 生態保護區

   本區包含黑面琵鷺保護區、七股海寮紅樹林保護區、高蹺鴴保護區和北汕尾水鳥保護區等4處,欖李、五梨跤、海茄苳、紅海欖,台南市的四草濕地是全國唯一保存有4種耐鹽植物的濕地,雁鴨科、鷺科、鷸鴴科200餘種的鳥類、沙蟹、招潮蟹等自然界清道夫52種,以及數十種魚類各據一方,有秩序的上演著食物鏈的法則。 四草濕地內的高蹺鴴保護區,曾經是廢棄的鹽田,經過台灣濕地聯盟的認養與整頓、台南扶輪社建置賞鳥亭、可成教育基金會捐贈的生態監測塔,以及其他單位陸續建設之後,不但高蹺鴴來了,築巢數量高居全國之冠,也成為民眾賞鳥、認識生態的最佳地點。

   10月,黑面琵鷺陸續來到台灣,淺淺的沙洲可供歇腳,溪流中有大量的豆仔魚可供覓食,附近鹹淡摻半的魚塭也是提供新鮮的吳郭魚、虱目魚讓黑琵飽餐。至今黑琵到訪數量已達全球的三分之二,台灣儼然成為牠們主要的度冬區。

   沿著海岸線往北走,來到七股潟湖區,七股溪出海口約2公頃的海寮紅樹林保護區是台江國家公園最北端的濕地指標。

三、 特別景觀區

   本區包括七股外圍沙洲區、頂頭額沙洲區、七股重要野鳥棲地區、城西、北汕尾、高蹺鴴濕地景觀區等6處,合計面積約1,342公頃。特別景觀區內,擁有獨特沙洲地形,有些沙洲較深較大,可以種植防風固沙的木麻黃,成為國土免受海浪侵蝕的最佳緩衝,也可讓沿海城市在颱風季節或大滿潮時不至淹水。

   近年來受到海浪與沿海開發的影響,沙洲潟湖原有面積從1600公頃退縮成1000公頃,每年更是以25至100公尺的速度退後中,若是不趕緊保護,不但會造成國土流失、漁業損失,就連好不容易經營有成的潟湖觀光也會成為黃昏產業;因此,台江國家公園的成立,沙洲將受到更多的保護。

   同樣劃分在特別景觀區內的城西濕地,種植了濃密的木麻黃,由於地處偏遠,人煙罕至,成群的鷺鷥在此築巢,形成獨特的鷺鷥林景觀,也是台南市不受水患之苦的原因之一。

四、 史蹟保存區

  本區包括南、北竹筏港區及四草砲台區,共3處,合計面積約20公頃。三、四百年前,台灣平地居住著平埔族,靠近台南一帶的原住民主要以田獵、捕魚為生,這支和睦親切的族群為西拉雅族,主要分布在蕭壟、麻豆、新港、灣裡四大區。

  國家公園陸域範圍往西延伸20公尺等深線至澎湖東吉嶼,總長54公里、寬5公里,達34,405公頃面積的海域範圍,先民稱之為「黑水溝」,有著「十去六死三留一回來」的諺語,這段驚險的先民渡台史與古航道記憶,就保留在台江國家公園內。未來,國家公園管理處將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提出的「文化景觀」為方向來經營,將區域內已發生的人文行為作更完整的規劃。

五、 遊憩區

  包含六孔碼頭服務區、南灣碼頭服務區,2處約48公頃。台江國家公園擁有多元的資源,自然環境、生態、古蹟與鹽業,在這片廣大的公園內,除了極盡可能的進行環境保護的工作外,依國家公園法第6條明列國家公園的標準之一,還在於「具有天賦育樂資源、風景特異,交通便利,足以陶冶國民情性供遊憩觀賞者。」也就是能提供國人休憩旅遊,提升生活品質的功能。

   在如此有特色的國家公園內,遊憩的方向可區分成三種類型:自然生態、產業旅遊與人文史蹟。選擇自然生態,可以觀賞台江獨特的地景、指標性的候鳥與認識動植物;選擇產業旅遊,則可到各觀光碼頭(六孔、南灣碼頭)、漁港、燈塔觀看無際的寧靜海景與漁業活動;另外,選擇人文史蹟的旅遊,則可沿著具有歷史意義的古蹟與溪流,探訪學習。

六、 一般管制區

   包含七股潟湖、七股魚塭區、大潮溝西側魚塭區、大潮溝區、城西保安林區、城西魚塭區、鹿耳門溪沿岸區、鹽田生態文化村及四草魚塭區等,共9處,合計面積約3,276公頃。

  研究史地的學者們將1823年設定為一個重要的時間點,這一年七月,豪雨連下20多天,曾文溪改道,水衝出台江,原本安靜涓流的水文消失,夾帶的大量泥沙沖積出一塊塊細長的沙洲、大潮溝。

   浮出海平面的沙洲,將海水包圍,台江內海於是形成,大部分面積即是現今七股潟湖與沙洲組成的範圍。聰明的沿海住民,把一根根的竹竿插入鬆軟的沙中,浮動的野生蚵苗便前來附著,蚵苗靠著海水中的養分長大,淨化水質的同時,也餵飽了一代又一代的養蚵人家,這樣細膩的養蚵文化,是七股潟湖中最重要的人文風景。

   除了在內海插蚵捕撈外,台江,也孕育出屬於沿海地帶的鹽業歷史。1919年,日人在台南市開闢第一座新式鹽田-安順鹽場,並且建築方便鹽工居住的工舍,目前僅剩聚集在南邊的南寮鹽村被保留下來,內設有運鹽碼頭、辦公室與輕便鐵道。日人教導住民將土埕製成瓦盤鹽田,所生產的鹽經過竹筏港、四草湖再到安平港出口;雪白的海鹽為當地帶來經濟效益,也創造出屬於沿海地帶的鹽田文化。

  海水傾入潟湖養活了蚵農、進入內陸轉化成鹽田,更有一群人引入海水摻雜些許淡水,不分天候與季節,守著大片大片用紅磚圍籬起的漁塭,養殖出台南最有名的虱目魚、吳郭魚、四草蝦、石斑魚等,維繫台南縣市重要的養殖經濟在台江國家公園內不斷進行著。

七、 漫遊台江

(一) 四草附近 1. 四草砲台捉迷藏   四草砲台與台南市的迷你小學鎮海國小為鄰,砲台介於小學操場與四草湖自然公園間,長長的砲台裡有圓形的洞孔,很適合玩躲貓貓遊戲,是小朋友及童心未泯的人看了會覺得有趣的古蹟。

  在古蹟另一側是偌大的公園,園內有二個涼亭及生態池,植物以水皮黃、欖仁樹及大葉山欖為主,池裡四週以卵石鋪陳,池邊植有紅樹林,簡單自然。

2. 四草湖邊找驚奇   沿著步道往池後方走是竹筏港溪,這兒的步道用植草磚為鋪面,步道的一面為疏水道,一面為竹筏港溪畔。疏水道旁自然長出苦苓盤、馬纓丹、欖李等;近筏港溪設有眺望台,平台上設有野餐桌椅及不同的解說牌,如鳥類、植物等。

  繼續向前是大眾廟遊四草湖的碼頭,想一遊的人可預約搭船前往綠色隧道(附解說)。

3. 沙汕地思古   四草「大眾廟」雖非古蹟,但因為其所處地點有著傳奇性,大眾廟的高地為昔日台江沙汕古地的遺跡,廟方的歷史可追溯到清代,大眾廟除了主帥外,另外合祭各方無主野鬼,廟的後方傳為荷蘭人遺骸,是民國六十年四草大眾廟慶神祈安建醮,奉主神「鎮海大元帥」的指示挖出,史家黃典權教授考證應有荷蘭人遺骨在裡面。除可能為明、荷的戰場外,清代二次戰役發生在此,為此廟方設了一塊「海靈佳城」的紀念碑,沿著步道往高坡而行,設有眺望台,可遠望台江風光。

4. 航道之旅 (1) 綠色隧道   位於四草大眾廟後方,於民國七十七年規劃為「四草紅樹林保護區」,為了保存此地曾為全台最大的欖李純林而設立,約三公頃餘。目前最多的是海茄苳,次為欖李,還有幾棵五梨跤。這條難得的水上「綠色隧道」在大眾廟旁登船,沿著竹筏港溪排水道,直到過往貨物轉售的釐金局遺址。 (2) 搭膠筏遊台江   在四草橋下膠筏碼頭出發,沿途參觀「紅寶石灘地」、「泥猴天體營」、「鐵甲武士島」、「海茄苳鷺鷥林」在鹽水溪發亮精彩。四草內海之行,還會安排旅人親身體驗「吊罾」,身歷其境老祖宗的智慧。 (3) 台江生態之旅   在四草大眾廟前搭船,由竹筏港出發,行經路線與搭膠筏遊台江大致相同,只是少了「吊罾」的操作行程。

(二) 南寮附近 1. 南寮鹽田生態村   四草一帶過去有六百多公頃的鹽田,停工十年,因文化村的成立而恢復曬鹽。鹽田裡以「古法製造」的龍骨水踏車,是鹽田工作小組經過文獻收集和推敲,以傳統接榫的方式製作,呈現更原始的鹽田文化。鹽田生態文化村有時會辦理「製鹽生活體驗營」,讓民眾動手做,體驗頂著烈陽工作曬鹽的辛苦。

2. 台江鯨豚館   台南市政府利用原南寮鹽村舊鹽民活動中心整修為「台江鯨豚館」,作為標本的暫時存放場所。館內有全國最大的鯨魚標本及巨型抹香鯨骨骼、小虎鯨、島久鯨等標本,是鯨豚教育的最佳場所。

(三) 科工區附近   台江不只有古戰場、濕地、鹽田等,台南人引以為傲的台南科工區也在這裡,廠區內公共設施完備,更有不同特色的綠帶,將台江做完整的串連。

  台南科工區由經濟部主導,榮工公司負責開發,許市長上任後,大力向中央爭取科工區優惠條件,漸漸吸引廠商進駐。為能協助園區內一些傳統產業升級,更引進工研院的技術成立「南台灣創新園區」,讓園內的傳統產業能透過工研院的協助得到提升。

1. 中央軸線   入口處有「中央門戶公園」,兩旁的大王椰子一棵棵挺立如同列隊歡迎的士兵,用喬木、灌木、草花、草皮等,呈現出視覺的穿映,也讓整個空間更開放,讓人樂於進入這片園地。

2. 文化軸線   以歷史意象設計之「文化景觀軸」刻畫台南文化的根源,由東至西共分為安平古堡、孔廟、大天后宮、四草砲台及鹽田文化主題區,形成一處歷史迴廊。

3. 生態軸線   科工區特別規劃包括「野鳥棲息區」、「生態綠化林道」、「紅樹林渠道公園區」,外側的「自行車道」串連了三個「節點廣場」,與東、西、南、北側的野生動物保護區及生態綠化林區結合成一個完整的生態保育軸。

4. 人工湖   人工湖的設計具有緩衝科工區硬性建築與社區的水綠帶效果,在空間設施上規劃了生態綠化林區、人工湖景觀區、教育苗圃、兒童遊戲區、籃球場、溜冰場及健康步道等。

(四) 鹿耳門溪附近 1. 鹿耳門天后宮   提倡廟會新文化,每年辦理文化季,有除夕夜搶頭香、領媽祖壓歲錢;初一到初五還有賜通寶、迎喜神祈年大典、跋四季籤等十多項活動,融合了傳統風味與現代精神;元宵夜的燃放媽祖燈,帶著大家滿滿的新年願望,緩緩升天,期望都能實現。這些藝文活動,每年皆吸引大批香客、遊客前往體驗。

2. 鹿耳門溪口及鎮門宮   為紀念鄭成功登陸鹿耳門,天后宮曾仿當時的情境製作古船,彷彿拍攝電影般,迄今仍引起鄉親津津樂道。另外在鹿耳門溪口有間「鎮門宮」,主神奉祀鄭成功,有趣的是大門彩繪門神,畫的是西洋面孔的荷蘭人哦!讓鄭荷決戰北汕尾的故事傳奇滯留不墜。

(五) 土城附近 1. 土城聖母廟   每隔三年農曆三月中下旬廟方會舉行盛大刈香繞境儀式,是走過曾文溪下游南、北兩岸的心靈淨化之旅。

   元宵夜「迎春牛」遊行,祈求風調雨順、國泰民安;每年由市長執鞭行禮完畢後,在旁觀禮的民眾就會一擁而下,據說搶到春牛的任何一部份帶在身上就能逢凶化吉。當天也有元宵蜂炮,足可媲美「鹽水蜂炮」。另有國際高空煙火大賽,火樹銀花的盛況,真會讓人有看國慶煙火的錯覺。

2. 鄭成功登陸紀念公園   位於城西路三段,離聖母廟不遠處。公園中央的鄭成功銅像是在民國74年由故總統蔣經國先生所立;公園內建有造型優美的白色涼亭、曲橋及池塘,後牆更以巨石堆砌而成,充滿中國園林建築特色。

3. 竹筏港溪紅樹林   清代五條港匯集於台南舊運河,從竹筏港至國賽港,在土城有一段屬於竹筏港的舊跡,漁塭與河道爭地,風光明媚,是當地人才知道的私房景點。

(六) 城西附近 1. 城西垃圾焚化爐   周邊回饋設施,廣達1.61公頃,耗資2.2億元,擁有室內溫水游泳池、健身設施、三溫暖、水療休閒等,有五星級的享受,可謂府城的「布魯樂谷」。

2. 曾文溪河岸口   濱海防風林區呈現著荒地上最有生命力的美景-除了木麻黃,還有海濱花后「馬鞍藤」,當地居民喜歡拿它的葉子當「妙鼻貼」,放在鼻子上防曬;濱刺麥的種子在風中翻滾,有如長腳蜘蛛般躡手躡腳的在沙地上追逐;還有「濱刀豆」、「金午扇仙人掌」、「草海桐」等。

3. 四草野生動物保護區之城西防風林   地貌空曠,因人煙稀少成為過境鳥和迷鳥的樂園,城西防風林木麻黃林相完整,且排列有序,有如綠色長城,並以防火渠道分隔,有時整座林子泡在水裡,彷如水上森林。

八、 結語

   2010年台江國家公園是台灣國家公園成立25年來,第一座由地方政府提案、推動,中央審查通過的國家公園。自1994年立法推動四草野生動物保護區到2009年成立台江國家公園,漫長的15年時間,因為許添財市長的催生與努力,全體市民得以擁有這座無價的資產。

   大台南定位的三個方向:南台灣科技中心、台灣文化中心,以及台灣文藝復興基地。政治首長不是資源分配者,而是資源創造者,台南縣以農業、工業為主,台南市以觀光、飲食、文化為主,在縣市整併後,就更能提高效率和資源及收益的使用。重組重整創造最高週邊利益,並瞭解大台南的產業發展,適時挹注資源,助其攻頂。

   國家地理頻道曾以標語”Tainan-The Original Taiwan”凸顯台南市是國際人士認識真正台灣的起點!府城以「科技、文化、生態」為特色,在科技上求進步,在生態上求永續,在文化上求活化,打造「生產、生態、生活」的三生綠色工業區,厚植全球化的競爭力,為打造一個國際級的文化觀光大城而努力。今後,在大台南市民與各界的齊心努力之下,將共同營造出美麗的希望與未來。

參考書目:本文節錄自 紀幸芯(民98)。台江國家公園。台南市刊《e代府城》,39,4-19。 明慧玲、江祖音(民94)。在波光雲裡 與台江有個約會。台南市刊《e代府城》13,6-19。 陳秀俐(民99),認識台南河流系列【一】。台南市刊《e代府城》。41,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