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與自然-淺談環境倫理

中華民國荒野保護協會常務理事 張菁砡

  全球暖化、氣候變遷是當前全世界共同面對的課題,威脅影響著整個地球上的生命、社會經濟、生態環境、貧窮及健康疾病。隨著自然環境不斷惡化,世界各地各種災難頻頻,當面對災難危機時,世人才開始反思必須要返本歸真,找尋古人的智慧,以改善我們所面臨的險境。 

  人類的祖先有上萬年的時間,都在荒野中度過,他們憑著本能、聰明、勇敢而在大自然嚴苛的競爭中生存下來,後來更由於科技的發展,得以獨霸全球,過著自認為豐足、舒適、方便的生活。然而,人類卻沒有因此得到更多的幸福與快樂,反而為了追求更高的物質享受,而耗費了更多的時間與精力,甚至喪失了與大自然相處的能力(徐仁修,1995)。人類文明的發展也影響人與自然的互動經驗,都市化生活將人類逐漸孤立於自然環境之外,造成人類對自然的適應能力或處理能力降低,在情感上也會對自然產生疏離感。如Mander (1978)所言,當人類移居住進完全人工的環境時,我們與地球所應有的直接接觸及知識都被截斷、脫離-如太空人在太空中漂浮(陳志雄、鍾慧元譯,1998)。

  過去人類靠著豐厚的地球自然資源和生命世界得以生存發展,此一事實,即使未來的人類科技再進步,也是無法改變的事實。自工業革命以來,科技和經濟的起飛,人口激增,加上對於物質的需索無度,使合理的利用變為濫用和超限使用,造成環境崩壞,自然資源日趨枯竭。人類才開始省思人與自然的關係以及自然的價值,倫理關係也從「人與人」的關係演變成「人與社會」的關係,再擴展邁入「人與土地」的關係的第三種關係(Leopold, 1988)即所謂的環境倫理,將倫理關係從人類延伸至其他生物,以及自然世界。

  Leopold於1949年提出土地/環境倫理(land ethic)認為人類應擴大社區的範圍,涵蓋土壤,水,植物和動物,整體說就是大地。人類只是這個社區的成員之一,必須尊重與其他一起生存的成員。自然萬物皆有其生存的權利,而這個權利並非人類所賜給。其土地倫理的理論主張一個真實的環境倫理,就是自然本身具有內在價值,而不是由於它對人類的生存和福祉具有意義,而且人類對於自然世界有倫理責任。依據Leopold的觀點,土地倫理(同環境倫理)的信念必須要改變人類對自身的看法,人類應停止視自己為地球上的征服者或優越物種的成員,應視自己只是生命社區的一員。並認為要去了解生態系統的運作方式才會了解物物相關的道理,其中特別強調人類都在這生物金字塔的能量流(energy flow)裡流動,以及食物鏈(food chain),能量的循環路線會產生自發性的變化,也就是所謂演化。

  然而長久以來,人類自認為是自然界的主人,人與自然的關係是征服者和被征服者的關係。此種思維的演變造成對自然的疏離、誤解以至敵視,產生不少危害自然同時也危害人類自身。近數百年來西方學者開始思考人類在環境中的定位,以及人與自然萬物間的關係,因此相繼推動倫理信念,超越以人類為中心所構築的鴻溝,推展至非人類的自然世界。由於人類中心主義(anthtopocerntism)過分強調人類在自然環境演化中的主導作用,忽視自然本身存在和演化的規律。而生態中心主義(ecocentrism)是超越以人類為中心的思想,轉變為以生態、整體的環境、全體的物種為中心,觀照全生態的互動為思考方式,主張自然生態系統具有其自身的價值,且其價值是獨立於人類之外。

  從環境倫理發展的脈絡,形成至今人類對自然的倫理信念。但數百年來為求便利生存的工業科技發展,人類對自然已是陌生疏離,失去對人類所生存的世界的整理性理解,也早已遺忘與自然互利共生的倫理關係。如Leopold (1949)呼籲:現今我們所面臨到的問題是,當人們已遺忘了土地的存在時,或者當教育和文化幾乎己經和土地脫節時,我們如何讓人們和土地和諧共存。同時也認為,倘使人們對於土地沒有懷著喜愛、尊敬和讚賞之情,或者不重視土地的價值,那麼,人和土地之間的倫理關係是不可能存在的。」更提出了「土地倫理發展過程中最大障礙,或許就是我們的教育和經濟系統,正引導人們遠離強烈的土地意識。」因此,如環境教育學者楊冠政(1997)所言:大部份的環境問題是肇因於人類行為及思想的偏差。也唯有藉教育潛移默化、教導啟迪的功效,方能有效的改變人類思想與行為。
  
參考文獻:
楊冠政(1997)。環境教育。台北:明文書局。
陳志雄、鍾慧元譯(1998)。Nebbe, L. L. 著。大自然導師(Nature as a guide : Nature in counseling, therapy, and education)(2nd ed.)。台北:心理。(原著出版年不詳)
Leopold, A. (1966). A sand country almanac.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徐仁修(1995)。每個人都是天生的自然觀察家。荒野會員通訊,創刊號,4。上網日期:2008年9月14日。網址:http://www.ntnu.edu.tw/giee/xIntro/thesis/093NTNU558700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