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社會議題討論空間看人權

輔仁大學企業管理系研究生 鄒宗霖

  近日我們打開電視新聞就可以看到很多人在發表意見跟討論問題,比較熱門的話題包括有死刑、ECFA等,從這些輿論的論述以及自己周遭朋友的討論,我們可以注意到,台灣雖然是一個民主的社會了,但是在民主的進程中,很多事情的配套跟觀念的引進沒有與時俱進,所以現在雖然是一個民主社會國家,不過真正的公民素質卻還有待提升,例如前述觀察到的,我們可以在這些議題中發現,幾乎所有的人都會對議題有意見,但是彼此之間卻缺乏那種討論的空間。

  一個成熟的公民社會如歐洲的瑞士,他們公民的權力可以因為公民投票而展現,不過重要的應該不是公民投票的結果,而是要投票的那個過程中大家對於議題的討論,議題討論的過程可以把問題慢慢提出、慢慢釐清,之後大家在問題中間選擇一個不是最好但是相對於每個人都可以接受的方案,如此的討論才具備公民社會成熟的特色。

  但是在台灣的情況,我們看到的不是討論問題,而是意識形態的選邊站,每個人在討論問題的時候都事先說我支持或者我反對,先表明立場之後就開始滔滔不絕永不退縮,這種態度如果做為大學生在學校練辯論磨嘴皮是可以,不過如果要讓真理越辯越明的話,議題的討論空間要可以形成,不是只有意識形態來控制,用找答案的態度去取代選邊站,我們的公民行為才可能彰顯,公民行為彰顯之後,我們才更有可能提到人權的部分,否則的話人權就在意識形態中消耗掉了。

  以近日的死刑為例子,一般民眾支持廢除死刑,有些人則是反對廢除死刑,但是大家往往都把焦點模糊在誰支持、誰反對,其中牽涉到的問題也更形複雜,因此沒有辦法討論死刑的真正問題,相當可惜。

  做為一個公民社會,要能夠健全發展,一個可以討論議題的空間是有必要的,雖然目前我們社會上資訊發達,但是討論還是欠缺,這也是因為公民意識建構的不足,如果討論跟公民意識建立更好的話,我們才更有機會提升社會的素質以及建立良好的人權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