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愛傳下去!

一位台灣資深心理醫師從多重人格治療中的體悟

心靈之美心理治療所院長 / 臨床心理師 / 公會理事 /
國際創傷與解離學會台灣分會創會人 張艾如

 

Pass on the Love
─ an insight of treating DID from a senior Taiwanese therapist's

  從事心理醫師的工作已進入第 十五 年,也是被一群擁有心靈家族個案 ( 多重人格疾患 / 解離性身份疾患,詳細介紹請見相關專訪文章 ) 教導「課本與醫學標準尚未列出」的人生苦痛經驗的第九年,看著自己一路從帶著「熱忱與使命感」的初衷、以專業訓練協助個案的「專業醫療人員」角色自許,漸漸轉型於「更謙卑、更惜福感恩、更與每顆脆弱心靈在一起」、協助每個個案「重塑生命美好」的體驗者,特別是開業近二年來,進一步從心靈家族個案中更深入被教導的「靈性訊息」,讓自己終於得以「知其然、也能知其所以然」地更臻「身─心─靈」全人照護的目標落實 ─ 在「個案總以其一生痛苦的人生經驗教我們」的前提之下!

我眼中的「心靈家族」

  一般人對於擁有心靈家族的個案總抱有一種好奇心,並在深受好萊塢電影印象的影響下,對他們深深誤解、甚至將他們視為異類!事實上在他們身上我總看見生命「趨樂避苦」的極致表現,以及相互扶持的溫馨面,雖然內在心靈家族成員偶爾會不小心以其存在年齡的觀點「過度敏感地幫倒忙」而出現失序行為,但出發點都是極力於維護整個生命體,使其不再受到任何從小以來的類似傷害!此時心理醫師便是扮演「觸媒」的角色,協助提昇心靈家族彼此關心的意願、接納每個內在家族成員、隨時共同面對困境、增加彼此提取記憶的權限、開通「共通意識」,並以內 ( 心靈家族彼此 ) 、外 ( 治療者、親朋好友 ) 共同疼惜的正向力量環抱每個心靈家族成員、協助釋放沈重的創傷記憶與負向能量的負擔,使其於階段性任務完成之後,便得以「功能轉型」 ( 減低情緒分工、提昇能力分工 ) ,重塑一個更多元功能的「生命共同體」,走出創傷的陰霾、開創希望的未來!

「童年創傷」的衝擊

   創傷的形成往往不只發生在嚴重的身體虐待、精神 / 情緒 / 心理虐待、性虐待 / 侵害,事實上即時被照顧需求的忽略,以及平時互動中任何「傷及自尊」非語言訊息的累積,都有機會造成深深烙印的創傷 ─ 這些最初始發生在人類依附行為出現重要的「黃金六年」!以蓋房子為比喻吧,學齡前的六年一如蓋房子打地基的重要時期,如果於該階段已然出現地基打不穩的情況,那麼該房子於往後遇到地震而晃動的機率勢必比其他房子高!遑論第七年之後,還不斷在「偷工減料」的施工方式中蓋完,那麼往後於地震中垮掉的機會便更高了!協助的方式便是直接給予「地基」的填補,甚至整棟建築物的補強,嘗試讓整個結構本體更為穩固!

從「葡萄」比喻探索人格多元性

  每個人的「多元人格」也就是在歲月成長中一點一滴這樣塑造出來的,如果童年的創傷愈早出現,當然多元人格間的組成便容易更早出現連結鬆垮,終成「解離」的樣貌。我以「葡萄」的例子來比擬與解說人格間並存的狀態,如果每個人原本便有多元面向,一如「一串葡萄」形成「我」這個概念,每顆不同的小葡萄便形成不同性格面向,會依著不同情境而呈現出最適合的面向,以利因應環境所需;所以愈接近該串葡萄「梗」的位置,愈是我們「意識」覺察到的「我」的部位,簡單來說便是「理性」所在,而離「梗」較遠的小葡萄則為不容易被意識覺察的「潛意識」內涵,簡單而言就是「感性」所在。如果大部份的人彷彿「溫室裡被呵護長大的幸福葡萄」,則成長歷程中受挫、被打罵等等所壓抑下來的負向能量,也會被累積在潛意識的小葡萄中;又如果將小葡萄想像成一顆顆宛如「汽球」般的有彈性,那麼被壓抑下來的負向能量便會將有彈性的小葡萄向下拉垂,小葡萄的能量愈是裝滿、距離整串葡萄的「梗」 ( 人的意識狀態 ) 愈遠、出現莫名其妙情緒的機會愈高 ( 因為「意識與理智」較難理解「潛意識與感性」的運作為何 ) 、滿載負向能量的葡萄被外在事件引爆開來的「失序行為」愈多、當事人出現對自己情緒與行為「不解」的情況也愈多!幸福成長的葡萄尚且有此情況,遑論在「風吹雨打、缺乏溫室照顧」中成長的葡萄,因為沒有愛的呵護與滋潤,導致許多小葡萄長得小小顆、營養不良的,而那些各式各樣受虐或被忽略經驗、危及生命經歷、過度衝擊的生活事件、累積而來的生活大壓力,更讓一顆顆小葡萄各個都被拉得重重垂垂地,一旦遇到人生際遇中「刮颱風」的導火線事件時,便容易引發小葡萄「掉下來」的脫落狀況,於是掉下來的一顆顆「獨立葡萄」便可以被觀察到具有「獨立的性格」、「獨立的想法」、「獨立的情緒」、甚至「獨立的體質」,在醫學上我們稱之為「多重人格疾患 / 解離性身份疾患」─ 也就是說,其實人本來就是多元性格組成的,因為每個人「無可選擇 / 照單全收」的童年經驗不同,因此造就了當事人在 18 歲之前的性格便有許多「鬆葡萄」的多面向情況,往往從小因潛在人格並存時的不和諧 ( 也就是「鬆葡萄」階段 ) ,因而出現許多意識與理智不解的許多偶發失序行為,而且隨著年齡的增長與生活複雜度的增加,鬆葡萄受衝擊而鬆脫掉落的狀況也隨之增加!

把「愛」傳下去!

   如果大家有機會從「葡萄」比喻了解每個人人格的多元性,透過葡萄成長歷程中的差異,便不難理解未來於面對任何人時,是否也有機會了解當事人不樂見的失序行為也是「非他所願」、從小受負向影響而來的結果?我們能不能與其一味地「修正或指責」當事人「杯弓蛇影」、「過度敏感」的失序行為,不如提供一個「臨時的溫室」、隨時給予成長過程中失落的「愛」,唯有這種關愛的正向能量,才能真正發揮與小葡萄中滿載負向能量的「中和效應」,正負能量中和之後,長期累積在小葡萄內的整體負向能量才能因此下降,具彈性的小葡萄容量體才有機會「往上縮回」,因而拉近與整串葡萄「梗」 ( 意識與理智所在 ) 的距離,理性面才能更容易讓感性面調節妥當,也就是理性面與感性面才更能趨於平衡,甚至教導當事人「讓自己的『理性面』以關愛的方式關心自己的『感性面』」,一起走向真正以愛重建整體生命的重要里程碑!

「我不是異類!」

  不只是心靈家族的個案,從事心靈服務的醫療生涯中,常常看見來診當事人或家屬急於知道「得了什麼精神疾病?」,然而卻忽略了每個當事人在「趨樂避苦」的人性中,都不喜歡被帶至任何醫療或助人機構時,深深地被「精神疾病標籤」帶來的負向能量衝擊,衝擊的結果卻遠大於「永遠不嫌太遲」、實質給予關愛與疼惜所帶來的正向能量。是不是我們也有機會在面對這些總是被過度以「精神疾病標籤」看待的個案,體會到他們從小因自己不解行為而被嚴厲指責時,他們心中卻總是得無力地吶喊「我不是異類!」;在期待當事人某些看似不解行為得以修正的同時,是不是也可以包容與體諒那些童年一路以來無可決定的被影響歷程?因為他們需要的不再是擺脫不掉的「異類 / 疾病」標籤,而是滿滿「愛」的關懷力量!一如台灣目前普遍在國小校園推行的「紫手環」不抱怨運動,一般人以此為提醒自己落實「正向心理學」力量的具體表現,然而千萬別忘了對於創傷成長的人而言,「轉念」、「放下」、「做自己情緒的主人」是非常不容易、也很殘忍的事,那當然可以是達到的目標,但需要一個比其他任何幸福成長的人更長遠的歷程 ─ 重塑生命之美的「過程」永遠重於立刻被要求修正的「結果」!

愛的行動‧你我一起來!

  秉持著一貫「被生命感動、以生命守護」的心情與精神, 從 2005  年加入訂定多重人格醫學標準的「國際創傷與解離學會 ISSTD 」,至 2008 年成立「國際創傷與解離學會台灣分會 TSSTD 」,除了肩負起台灣各精神醫療專業的解離相關繼續教育傳承,更 落實台灣民眾人人都能漸漸認識多重人格、減少人格形成過程中可能帶給孩子的傷害,知道該如何疼惜家裡的寶貝、 給予他們成長歷程中最大的支持、適切的協助、與無限的關愛,相信「你我都可以是彼此的生命守護神 ~~ 」!也邀請全世界的地球村公民和我一起加入守護心靈的行列!

【補充】多年來從台灣心靈家族個案整理而出的重要概念如下:
1. 主人格 ≠ 原有人格
2. 主人格會因特殊情境而一時期、一時期地更換
3. 主人格不一定知道副人格,但知道的比不知道的多得多
4. 人格間有四種不同共存狀態 (張, 2005, 2008)
5. 人格間可能同時並存對外、也可能切換對外
6. 和諧合作的並存關係為治療最重要的目標
7. 透過內在人格互相接納,可促進和諧狀態
8. 和諧並存則可促進功能適切發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