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與自然的相處之道

輔仁大學學生 卓小美

  二十一世紀,人類在地球暖化與自然反撲的異常現象裡,感受到自身的侷限和天地的變幻莫測。大自然以末世姿態,昭告天下,不管文明、科技的程度有多高,人類身為自然界的一員,若不順應自然之道,就會在角力之中,被意想不到的「力量」打敗,輸了一輪又一輪。換句話說,人類與自然競爭的結果,已經不可能取得優勢,人們必須重新思考和自然的相處之道,轉換策略,若是執迷不悟,一意孤行,無疑是走向全盤皆輸的局面。

  自古以來,在道家、道教、儒家、墨家、陰陽家等傳統思維裡,人與自然的關係是探索人類本質的重要課題,其中,老子以「道」為根本,說盡人與自然的相處智慧,在當今火紅的環保議題裡,不失為值得思考的應對「策略」。

  老子將大自然的根源稱為「道」,即是天地萬物的基礎、造物者,人類也不例外。《老子》第五章: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天地之間,其猶橐籥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多言數窮,不如守中。

  天地之間的運行是自然而然,無窮無盡,不受任何干擾的和諧狀態,萬物無法做任何變動,只能在其中隨順生存,《老子》第二十五章: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天地由「道」所衍化而成,人活在天地之間,不可能獨立於天地之外;人要學習天地之道、自然之道,才能發揮真正的作用。因此,「順其自然」並非只有消極地不為,而是跟隨著自然之道,達到與之相互呼應的和諧狀態,進而與萬物一同生存下去的積極作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