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經濟成長的迷思

施羅德投信副總 李惠錦

  自從工業革命以及經濟學發展以來,經濟成長成為大家衡量國家成長力及競爭力的主要指標,但是經濟成長並不等於人們生活的滿意度,而且為了維持經濟成長,我們往往要付出代價。經濟緩步穩定成長才是長久之計。

  經濟成長率只能衡量可用金錢衡量的東西,不能用金錢衡量的東西就無法呈現在數字裡;在經濟學的語言裡,所謂的痛苦指數指的是通貨膨脹率及失業率,白話的意思就是物價上漲及沒工作的人的比率,這兩種數字若高,對人民來說是較難面對處理的,所以稱為痛苦指數。

  但是這指標卻無法表達我們因為長年追逐經濟成長再成長,我們必須一直加速腳步,提升生產效率,改變再改變,以求能持續維持競爭力,這使得人們在不知不覺中投入過多的時間在工作中,在競爭力的壓力下,工作變得越來越有壓力,人們變得不健康、不開心,且與人相處的時間也變少或複雜,也變得沒安全感及有疏離感,這些並沒有使人變得更開心,雖然金錢變多了,但心靈卻空虛了。

  追逐高經濟成長率也讓我們的生活空間 ─ 地球,面臨了浩劫。根據經濟成長率的組成成份,除了服務業是由人力所提供外,不管是製造業、畜牧業等,都是得消耗地球的資源,又或者是人工化學製品等,可能會產生有毒成份,會破壞地球的資源;在高成長的迷思下,廠商不斷加速消耗破壞地球資源,例如,手機產品,年年要出好幾種款式,廠商要製造剛好使用一兩年的使用年限的手機,或者要不斷推出新功能,以刺激消費者在手機還沒壞之前就換手機;再者,這麼多款手機,還要刻意有不同規格的充電器及電池,這樣消費者得被迫也要更換相關配備,即變相關的配備東西仍是好的。這形成了過度浪費資源。

  資本主義的推行,也助長了這樣的風氣,當人們注重金錢的衡量方式來作比較時,人們往往也會以追逐這樣的目標。資本主義讓社會貧富不均的情況加遽,有錢的人會過度消費而造成浪費的情況,沒那麼有錢的人若想變得有錢,相對的就會較容易犧牲別人利益或公共資源以成就自己。

  記得,馬總統上任時,曾經推行要簡樸,卻被許多人抗議,因為人們簡樸,那生意就會變差;又最近美國的儲蓄率增加,市場卻擔心美國人較不消費,會對全球經濟造成負面影響。曾幾何時,我們老祖先所奉行珍惜資源不浪費的信念,如今卻變成人們的擔憂,這樣是令人憂心,這整個價值觀已被扭曲。

  經濟高成長,雖然短期人們生活改善了,但地球也在嚴重抗議了;人們的快樂與痛苦指數,並不是用只用金錢來衡量,為了救地球,我們必須走出高經濟成長的迷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