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光與環境的橋樑

林務局雙流自然教育中心專案教師 林心怡

  觀光領團人員是團體旅遊中觀光客和環境之間的媒介,領團過程不但必須全程隨團服務,亦須提供觀光客有關觀光地的環境資訊。觀光客透過領團人員的引導,在觀光活動中直接或間接地影響或發展環境覺知,因此,領團人員散播的環境資訊和看待環境資源的角度,影響人們對觀光地的環境資源是否能夠持有永續性的觀點。

  藉由問卷調查及訪談領團人員,整理歸納出觀光領團人員的環境認知與環境態度,研究結果發現,觀光領團人員在日常生活中多具有相當友善的環境態度,不但瞭解環境保護的相關資訊,亦能認同某些解決環境問題的具體措施,但是面對觀光領團過程中有關維護資源和觀光衝擊等環境議題,領團人員對於「環境保護」的認同程度不高。觀光領團人員的環境態度在人口變項的學歷、領團資歷及解說、環境教育皆具顯著差異,亦呈現領團人員在觀光和環境之間如何選擇互動方式和行動目標。大部份的觀光領團人員雖然具有正確的環境認知,仍然難以將觀光資源維護轉化成實際行動,建議有關單位宜多加重視。

A Study on Environmental Attitudes of Tour Guides

Lin Hsin-Yi

Tutor of the Shuangliou Nature Center, Taiwan Forestry Bureau
Tour guides play important roles to mediate the contact between the tourist and the environment. Various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are associated with tour guides as conduits of persuasive interpretation. Tourist activities impact directly and indirectly on ecosystems. Through guides’ knowledge and interpretation of a destination, they have the ability to transform the tourists’ visit from a tour into an experience. This study examines the environment attitudes of tour guiding in Taiwan.

Results from the survey of 328 tour guides indicate that attitude toward the environmental responsibility in the daily lives and the work distinct groups with respect to psychographic, behavioural and socio-demographic personal characteristics. It was also identified that education, professional training and years of work experience. The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environmental attitude in the different revealed that tour guides generally demonstrate higher levels of environmental attitude in the daily lives but lower levels in the tourist activities.

The environmental sustainability of the local tourism industry is increasingly a concern. This reveals a critical situation that although the tour guides’ performance in knowledge and attitude seemed to be positive to the environment, these could not be linked to the actions due to the limitations of reality.

一、 環境與遊客的橋樑

  領團人員是旅行社派出的隨團服務人員,藉由導覽和解說而成為遊客與觀光景點之間的媒介,不但傳播各種環境資訊,同時也引導遊客利用環境資源、發展遊憩活動。許多研究指出旅行業者應站在環境保護者的角色,從「供給」和「需求」的觀光服務中轉變為具有環境覺知和負責任的觀光行動者(Budeanu, 2005/ Weiler & Ham, 2002)。因此領團人員不但是旅遊品質的執行者,亦位居觀光過程中確保對觀光地區友善的關鍵角色(Christie & Mason, 2003)。觀光業及觀光客如何運用環境資源,是人類行為和環境互動衍生出來的倫理問題,但環境倫理在觀光領域的延伸仍未發展(Holden, 2000/郭乃文、楊岱容譯,2005)。觀光業及領團人員面對觀光與環境的相關議題,是否能夠具有維護觀光資源和環境保育的觀點,無非是影響觀光和環境的關鍵之一。本研究即欲探討領團人員對於生態環境問題和環境保育價值之觀點,瞭解領團人員的環境態度,以期許領團人員將能引導可減少環境衝擊的觀光活動,以助於提昇遊客的環境覺知。

(一) 觀光與環境

  觀光發展是否能夠兼顧環境永續已經成為令人關切的議題,導致國內發展可持續的觀光如此緩慢的原因,宋秉明(2000)認為是以保育為概念的「永續」(sustainability)和以開發為主體的「發展」(development)相互矛盾,兩種概念的價值、基準、方式、過程與結果的行徑完全不同,因此觀光業者就算知道環境保護的重要性,卻仍不得要領。郭瓊瑩(1997)認為人性與價值觀才是休閒倫理的根基。國內民眾的價值觀有誤,以為只有國家公園或自然保留區才需保育,而其它自然或人文資源若具休閒遊憩價值,則視開發為理所當然或與保育無交集的誤解。傳統認知中,旅遊業長期被視為「無煙囪工業」得以大力發展,造成人們環境保護意識十分淡薄(越光洲、劉振萌,1998)。

  以「永續發展」的概念探討觀光成長的最大飽和狀態,是以環境資源和觀光活動能長期且持續性發展為前提。Holder從觀光發展和環境利用的觀點,提出「自我毀滅理論」(self-destruct theory),在時間尺度中分析觀光和環境消長的變化(Davenport and Davenport, 2006),而學者Butler(1980)提出「觀光客與觀光地區發展循環理論」(Tourist-area cycle of evolution),進而以社會、經濟、環境三方向平衡的觀點評估觀光利弊。近年來,「生態旅遊」被認為是觀光永續發展的唯一方向,但究其真義,應該是人們對每一種觀光型態都須關注環境衝擊的影響,不論是大眾觀光(mass tour)或是生態旅遊,或是任何一種觀光方式。

(二) 領團人員環境素養與環境衝擊

  觀光領團人員在觀光產業中的角色和定位屬於第一線人員,其專業素養和環境態度不但影響解說內容,亦攸關觀光地區的環境衝擊程度(Weaver, 2006)。遊客參與旅行社辦理的團體旅遊,多由旅行社自行委派領團人員,但是目前修訂的旅行業管理規則及相關法律規定,僅僅提及職責內容,並未明確規範領團人員的專業標準,因此旅行社派遣的領團人員並無一致性的標準或限制,而人員素質在毫無評估機制下,亦出現良莠不齊的情況(黃榮鵬,1998)。

  導遊的環境態度影響觀光環境資源的可持續性,觀光活動過程中,領團導遊的宣導和解說內容與環境衝擊程度相關(Weaver, 2006),利用環境教育及解說的方式,傳達正確的環境知識並糾正遊客錯誤的行為,以減少觀光所帶來的負面衝擊,但微薄的工作收入和欠缺專業素養可能導致領團導遊不願發展和宣傳具有社會責任及環境永續性的解說內容 (Ap and Wong, 2001; Christie and Mason, 2003)。Budeanu (2005)認為觀光業者應站在環境保護者的角色,從「供給」和「需求」的觀光服務中轉變為具有環境覺知和負責任的觀光行動者。

二、 領團人員對觀光資源的看法

  我國以領團人員及合格導遊為研究主題的研究較少,對於觀光旅遊研究或環境態度的相關研究多以「遊客」為研究對象,其中亦有不少研究指出領團人員對遊客具有相當程度的影響力。

  為了瞭解領團人員對於環境議題的看法和態度,首先透過參與觀光旅遊團的實地觀察發現問題,並探討歷年考選部「專門職業及技術人員考試」試題內容中,有關環境資源維護的考題內容,整理出在觀光和環境議題中備受關注的觀念,據此設計問卷內容。

  領團人員對於日常生活和觀光領團工作過程中的環境議題認知及環境態度現況,並調查其他可能影響環境態度的個人社會和經濟因素,問卷設計參考Dolnicar & Leisch(2008)發展的環境友善行為量表,調查受訪者在「居住地」和「觀光地」的環境行為意向差異。環境認知變項包含環境知識和環境衝擊認知,環境態度變項分為一般環境態度和專業環境態度。環境認知變項中的環境知識及環境態度變項中的一般環境態度,題目以日常生活中經常接觸的宣導知識、環境議題為主,例如節能減碳、防治污染等;而環境衝擊認知和專業環境態度,則是關注與觀光活動相關環境議題,例如旅遊運輸與溫室氣體排放的全球暖化議題等。

  研究結果顯示出大多數受試者的一般環境態度偏向正向態度,但是在觀光活動相關的環境立場上則是以觀光環境衝突的反向態度居多,反映出部份的受試者在日常生活與工作業務上的考量立場明顯具有差異,對於環境資源的利用和維護方式產生不一致的態度:

(一) 領團人員的環境認知大多並無顯著差異

  教育程度較高的領團人員,環境認知多有正確觀念,環境認知得分最高的是具有研究所教育程度的受試者;另外,通過國家考試和執業職前訓練的合格領隊、導遊,其環境認知的得分較高,但是對於「全球暖化」及「環境影響評估」、「環境教育」相關的題目,分數比未具合格執業證的領團人員低。

  環境認知量表中攸關環境資源維護的題目內容,例如「環境影響評估」、「環境教育」、「生態旅遊」、「全球暖化」等概念,是問卷調查結果中答對率偏低的項目,影響此項結果的原因有二,原因之一是領團人員對於「環境影響評估」、「環境教育」、「生態旅遊」、「全球暖化」等環境知識的認知並不完全;其次是領團人員無法區辨環境議題中的迷思概念。

(二) 影響環境態度屬性的相關因素

  領團人員的環境態度可分為「環境實用型」和「環境道德型」兩大集群,而教育程度、領團頻率、應考經驗、執業職務和解說、環境教育訓練呈現顯著影響;環境友善量表中的「觀光環境共生型」和「觀光環境衝突型」與教育程度、領團頻率、解說訓練、環教育訓練經驗則具顯著相關。

(三) 領團人員的環境態度屬性具有差異

  受試者在日常生活中與領團工作過程中具有不同的環境態度類型。領團人員在日常生活中具有「環境道德型」的環境態度者居多,但在領團工作及觀光發展相關的專業環境態度卻多為「觀光環境衝突型」。

  大部份領團人員雖然在日常生活中瞭解環境保護的資訊,但在執行觀光活動和隨團服務的過程中卻無法兼顧環境友善的考量,難能承擔環境資源維護的責任和義務。另外,亦有認同環境責任和具體考量環境限制的領團人員,此類型的領團人員選擇較具環境友善的行為執行領團工作,但是人數較少。

  教育程度、領團資歷和接受訓練的經驗等,均與環境態度的集群類型有關聯。除此之外,領團人員對於參與保育團體、計算溫室氣體排放量等行為方式的認同程度明顯不一致,缺乏參與保育活動及成為志工的意願,環境行為多偏重於個人層面,例如隨手關燈、搭乘大眾運輸等行動,僅有部份領團人員認同在旅遊過程中要求遊客配合環境資源維護的行為和觀念。

(四) 領團人員的環境態度類型

  領團人員是遊客和環境之間的媒介,但是領團人員為遊客和環境搭起的橋樑卻不一定是朝向永續發展的方向。關鍵在於領團人員雖然有環境認知,但是在領團過程中卻沒有真正落實具體的環境友善行為,以及發展關懷環境的態度。對遊客而言,可能因領團人員的引導而造成破壞環境的行為;對必須提供導覽或解說服務的領團人員來說,亦證明其專業能力的不足,終就增長環境衝擊程度、耗損自然資源,造成觀光成為製造環境危機的幫兇。

  綜合研究結果及相關資料歸納出領團人員的環境態度不但具有差異,並且發展出不同的環境行為意向和環境責任感,依照個人時間或金錢的利益損失程度不同,領團人員對於環境的友善行為差異分別如下圖所示,因此領團人員在領團過程中對環境「共生」和「衝突」程度也不同。瞭解環境保護的宣導資訊及關注環境議題是大部份領團人員願意選擇的項目,卻未能自我要求環境友善行為。

圖3  領團人員環境態度類型

三、 結論

  觀光領團人員不但長時間、全方位的提供環境資訊,同時也影響觀光客的環境行為。有別於一般學校的環境教育,觀光旅遊本身就具有寓教於樂的特質,而觀光領團人員亦扮演著旅程中「教育者」和「引導者」的角色,所以環境教育者不應忽視觀光領團人員的環境影響力。目前我國仍未制定對於環境教育的專業要求標準,但是觀光領團人員卻是觀光產業中必須提供相關服務的第一線人員,對於這項服務內容,觀光領團人員並未規定需要接受專業訓練,領團人員的環境教育內容也從未有任何的檢視,因此,傳達錯誤的環境認知或是發展不符永續概念的活動方式,亦無從修正,但卻能夠影響很多觀光客,持續累積負面的環境衝擊。

  國內觀光領團人員的管理項目中,目前僅針對通過國家考試的合格領隊、導遊進行人數及工作情形的調查統計,但並未對其他一般領團人員制定專業要求或管理規範,因此旅行業者派遣國內旅遊的隨團服務者眾,但實際記錄和追蹤的調查資料少, 領團人員是提供導覽解說和環境教育的服務員,其專業能力和對環境議題的瞭解程度必須經得起考驗,我國的領團人員雖然只被定義為隨團服務人員,但卻是代表觀光業的服務品質和形象。

  觀光和環境的永續發展最根本的關鍵在於教育,落實環境教育以澄清價值觀和學習解決環境問題的方法,是觀光客、在地居民和業者等相關經營者都必須參與其中,領團人員亦然。環境教育者應重視觀光業的環境角色,協助訓練觀光領團人員的環境專業,分享環境倫理的觀念,建立觀光發展和環境維護的共識,讓觀光成為環境教育的助力,重視環境資源的使用方式和觀光產品的環境衝擊程度,才能使觀光成為環境保育的助力,不再被詬病環境破壞和污染的負面影響。未來應該重視領團人員的環境解說、環境教育等專業訓練,才能真正兼顧觀光和環境資源維護,符應永續發展的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