賞識和認同孩子的唯一

新時代父母應有的心理準備

中華民國各級學校家長協會秘書長,新莊市中小學家長協會理事長 陳啟利
  

心理學裡有個名詞,叫作「比馬龍效應」(The Pygmalion Effect)意思是說,假如教師認定某些學生為「資優生」,即使他們不一定真的是「資優生」,但是,透過教師特別提點和鼓勵,最終還是會成為「資優生」的理論。

  「比馬龍效應」係由哈佛大學心理學教授羅伯‧羅森索爾(Robert Rosenthal)與傑柯布森(L. Jacobson)兩人,在1968年提出的實驗研究成果報告。研究人員對學校裡一群6~12歲的學童做智力測驗,然後將他們分成實驗組和對照組,並告訴老師及同學實驗組的孩子們智商比較高,老師因此為這些智商比較高的學生設計較為艱深的課程,也花比較多的時間來解答學生們的問題,教學更為認真。

   一年後,這組學童的智商分數又都提升了。

   事實上,實驗組和對照組的學生只是隨機挑選出來的,完全與智商高低無關,卻得到一個令人驚奇的結果;這說明了老師由於期待學生有好的課堂表現,因此改變老師的教學方法與態度,學生也由於自許資質比別人優秀,從老師特別關懷、重視、鼓勵及愛護中,增強了自尊和自信,引發學習動機,最終讓成績提升而且形成良性循環。

  “比馬龍”是希臘神話故事裡一位熱愛雕刻藝術的國王,他費盡了畢生的心血,用大理石雕出一個栩栩如生的美麗少女石像,取名為加拉蒂(Galatea),並把伊當作夢中情人,日夜細心呵護照顧著雕像當成真的人;由於他的真摰虔誠,深深地感動了愛神阿芙達(Aphrodite),阿芙達便決定賜給雕像生命,讓石雕少女變成真正的女人,並且成為“比馬龍”的妻子。

   「精誠所至,金石為開」的“比馬龍故事”概念後來被應用在教育理論上,意指學生若能獲得認同和賞識,並給予適當的鼓勵和教導,就算不同天賦資質的人也可以獲得突出的成果,就好像用石頭雕成的石像,只要願意長期投注關懷和心血,受到真誠的感動,最後一定會有所回報。

  社會傳統的價值觀「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深深影響著現代的父母親,加上「棒打出孝子,嚴師出高徒」、「不打不成器」的觀念,在愛之深、則之切、恨鐵不成鋼的心理作祟下,擔憂自己的小孩在學校功課如果讀不好,將來出社會便沒有希望,導致責罵要求過多,期望越高督促也越嚴格,缺乏適時給予鼓勵和賞識,同時限縮活動範圍認為只要與考試無關的都不重要,而忽略小孩本身的性向及長處;其實每個小孩天生都俱備不同的優點和專長,並不是每個孩子智育的成績都會表現優異,在Gardner「多元智能理論」的八大智能(語文、邏輯─數學、空間、肢體─動覺、音樂、人際、內省、自然觀察)裡,每個小孩會秉賦不同的強項,所以,為人父母應該學習如何幫助孩子瞭解自己,探索自己,幫助孩子建立自信心,並從孩子自己的優勢智能獲得肯定和自信,再藉以發展其他的智能,例如一個有運動舞蹈天賦或是歌唱韻律節奏很強的小朋友,如果只是限定讀書,不能發展運動、跳舞、音樂、唱歌,認為這些將來不能當飯吃,那麼孩童將抗拒其他學習以不合作來反抗甚至產生叛逆;切記『每個孩子都是唯一』只要適度給予認同、關懷和鼓勵,「一枝草,一點露」未來都將無可限量。

  父母親對小孩的期待與評價,經常會在日常生活中,有意無意的顯露出來,若是積極正面的期待,會讓小孩感受到愛與支持的安全感;相反地,若是負面消極的批評不但容易造成緊張和對立的親子關係,日積月累,小孩則會出現欺騙和違逆的不當行為,惡性循環的結果將導致更嚴重的下場:翹課、逃學、離家出走;每個孩子內心有自己的想法、渴望和期待,但未必符合父母預設的要求,問孩子「將來想做什麼?」答案可能是老師、醫師、工程師、董事長,也可能是霹靂布袋戲裡的素還真、葉小釵,或是超偶、星光幫裡的歌星、舞者等電視或遊戲軟體裡出現的人物;無論答案是什麼,其中都充滿崇拜、熱情、憧憬與活力,雖然將來不一定真的實現(崇拜與欣賞的對象通常會隨年齡和生活經驗增加而改變), 不過父母親若能適度予以尊重和認同,讓他持續保有這份熱情與動能,未來不論從事什麼工作都會希望無窮;人類社會是由各式各樣不同職業的人相互合作組成,每個行業都有其存在的需要和價值,只要能在每一個領域中努力以赴做出最佳的表現,相信行行都會出狀元。

  科學家還做另一個實驗,將一群剛孵出的小雞分成二組飼養:第一組‧每天飼養時,給予溫柔的召喚,並加以讚美愛撫。第二組‧給予完全相反的對待,飼養時暴戾粗魯,還大聲吆喝辱罵。經過一段時日後,科學家明顯發現二組小雞,產生了非常嚴重的差異;第一組生活在溫馨和諧氣氛中的小雞,不但生長快速,對疾病的抵抗力強,而且很快就開始會生蛋;而老是挨罵、受斥喝的另一組,則出現容易驚慌,生長遲緩,萎靡不振,體弱多病,也久久不曾生蛋。

  智慧聰明的現代父母們,看過以上兩個典故後,應該都心裡有數,我們也是在大人期待中長大,期待是壓力,但也是激勵,是一種正向的力量,是因為希望被肯定、認同與賞識的緣故,也因為感受到別人的肯定和重視,即便當下能力不足,我們還是會樂於承擔壓力與責任,願意一點一滴朝著目標努力,一步一步的完成使命,所以過程會充滿許多感動;但如果缺少被賞識的感覺,就算有再多的潛力,恐怕也難以發揮;在陪伴小孩成長的過程,不要受世俗價值觀左右過重,孩子未來的世界不會跟我們一樣,我們形塑的價值觀將會落伍。『每個孩子都是唯一』,肯定孩子的多元智能,欣賞孩子主觀的優點,給予認同、鼓勵和關懷,讓他有自尊心和自信心,讓孩子適性發展,快樂成長,我們的孩子一定會活出自己精彩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