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發達後的省思

 吳長政
  

回想民國六、七十年代,雖然處於科技不是那麼發達的年代,但是民風很單純、很純樸且人與人之間互動很頻繁,整個社會雖貧窮但風氣給人感覺萬物欣欣向榮很有希望,社會充滿朝氣。或許此時的工商業大部分都以勞力密集的工作為主,所以人與人的接觸互動機會比較多,從小型的家庭代工到大型的工廠,很多都是由家族分子所領導或成員佔比比較多,由於朝日相處之間的倫理道德習慣成習流傳,所以彼此之間相互尊重與關心,蔚然風氣。

   反觀、眼前的科技經濟如此的發達,人與人的相處方式大多是透過科技媒體來傳達與聯繫,雖說很方便隨時可以聯繫上,畢竟他是透過媒介來傳導的,缺乏人與人之間面對面接觸,無法從聲音頻率與肢體動作上來體會所要傳達的意思,最後僅僅變成只是公式上的連繫而已,包括與家裡長輩的聯繫都是如此,讓關心的人無法實質得體會到關愛,是傳統社會與科技發達後差異之處。 

   現在的青少年完全接收科技發達的好處,終日在家上網當個宅男不跟外界接觸,在網路上未曾謀面的人結交一大堆,由於只有網路的溝通聯繫,欠缺面對面的實際溝通,往往實際的與想像空間差異甚大,甚至於有替代的情形,讓網路的虛擬空間美化了事件,隔閡了人與人相處的能力。當然,科技發達對人類節省時間與便利許多,不多贅言,然而、人畢竟是有靈性的動物,需要密集的愛與關懷,才能體會出這一生的價值,不是其他的科技發達所能取代的幸福,端看全球最幸福國家(不丹)就應該體會到人性最終所需要的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