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是百年樹人的事業 改革應從人權開始

元培科技大學 資訊管理系副教授兼系主任 張哲維

摘要

  台灣教育長久以來一直被文憑主義、升學主義所影響,造成考試領導教學,校園內學生偏差行為頻傳,社會各界紛紛提出改革訴求,民間教改團體陸續成立,為教育問題提出建言。因此,台灣自1990年代以來一連串的教育改革措施,不論是法令、師資、課程、教學、教科書、財政等方面,均有重大的變革,是台灣教育史上變動最劇烈的階段。由於教改牽涉層面相當廣,因此不斷為社會各界所廣泛討論,且因爭議頗多,實施至今各界仍給予不一的評價。如今教育改革更要以人權、尊重與愛為動力基礎,堅持平等精神,一個都不能少,才能擬定長期策略、堅持核心價值、與改革師資,這些都是我們現今面臨重要的教育課題和落實的方向。

教育改革後的教育環境

  面對知識爆炸時代的新挑戰與新問題,教育改革工程勢在必行,在過去二十年,世界各國前仆後繼,挹注龐大資源推動教育改革,而大部分的國家在進行教育改革都採行菁英教育,在台灣教育改革也是如此,在各項改革方案都是以「打倒升學主義、減輕升學壓力」作為首要考量。然在「教改萬言書」中指出,台灣教改走的是民粹主義,製造更多社會問題。這些問題包括:自願就學方案、建構式數學、九年一貫課程、多元入學方案、教科書一綱多本、消滅明星高中、補習班盛行、教師退休潮、師資培育與流浪教師、統整教學、廢除高職、廣設高中大學及教授治校等13種教改亂象。

   民國94年天下雜誌第318期,有著斗大的標題:「兩萬名教授長工的故事」,在文中描述在教師在大專院校的教育環境,例如:助理教授為了拼升等,若7年內升不上副教授,就等著說拜拜;而副教授若在8年升不上教授,也必須另謀出路。根據教育部98學年度的統計,像這些助教授與副教授的人數約28000人之多,約佔了大專院校人數的55%的比例。於1997年,大學法的修訂,在大學正、副教授下,增設助理教授一職,為的是把關教授品質。然而助理教授卻是大學殿堂裡壓力最大的階級,授課時數最多,每週要上9至10小時,比起教授的每週8小時、副教授的每週9小時還多。而大專院校為了評鑑以及教育部補助款,提出「教學第一、研究優先、服務至上」的一個口號,在三項都要第一的狀況下,大量行政工作、大班通識課、大學博覽會、招生活動、校內委員會的運作等活動, 幾乎「自然而然」落到年輕老師身上,只會加重了教師們的負擔與壓力。因此,有一位私校副教授打趣的說以「幫派運作」來比喻這新興的階級「學術長工」、「教授級長工」。他們也是學術金字塔裡的底層,像工蟻般得服侍著上頭的蟻后(教授)。而這一些工蟻的生活的時間就像是被「五馬分屍」為了瑣事疲於奔命,哪有多餘的時間與心思放在學生的身上?

   從教育部補助政策與評鑑制度,都要使大學可以更加卓越,各大學無不使出混身解數,提出好多偉大的計畫,希望能經由這些計畫而爭取到龐大的經費。但是,重新審思,教師們的基本人權已被剝奪,能運用的時間已經變少,哪裡還有多餘的時間來兼顧學生們的品格教育?哪裡有多餘的時間來輔導學生,引導學生向善?畢竟教育是百年樹人的事業,教育部應重新制訂良好的升等制度與評鑑政策,才能徹底改善這種教育環境。

教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

  隨著社會與經濟環境的變遷,也發現越來越多的孩子沒有健全功能的家庭,但萬一沒有健全功能的家庭,那這些孩子又將如何是好?畢竟光靠學校教育的力量是不夠的,應該還需要其他的配套措施。所以如何落實孩子的品格教育是主要的紮根工作以及如何讓孩子懂得會生活的能力是我著眼重點方向,期許能夠給孩子一個品格與學習帶得走『生活能力』的環境。有人說:「教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可以影響一個人的一生」,由此可見教師的教育理念更顯得格外重要。

   在這近9年的大學教學生活中,深深感受到孩子們的人格與態度的發展問題,延伸至大學只是將問題遞延至大學,在教改過程中卻無法有效的解決。尤其在這一年擔任行政工作讓我有機會接觸到更多不同類型與面向的孩子與家庭,這一年行政經驗讓我深深感受到,有個健全功能的家庭真的很重要,有助於一個孩子正向的發展與成長。有一句話形容教師這個行業:「一個可能在50分鐘內,影響你一輩子的人」這話乍看下是有些誇張,但仔細若深思,其實頗有道理。因此,教師的教育理念與教育環境的同步改革,也就需要好好的檢視和討論了。

   但是,在擔任行政工作這一年,發現不是只有學生有問題,老師也有問題。在學生的部分,深深體會到廣設高中大學的結果,並沒有提升學生的競爭力,反而造成學生的學習態度變了,學生應有的應對跟進退都已經不見了。有一次知名學者在台大演講說道,學生上課的態度如下:上課好像菜市場,有學生姍姍來遲,還有人吃泡麵、啃雞腿、開電腦看連續劇、趴在桌上睡覺等,這一些學習態度並非只有台大有。自從擔任行政職,發現這一類的問題已是常態,我也常常被老師們問到向這一類的問題,面對這一些問題與態度不佳的學生老師們要如何處置?我都會先反問老師在現場那要如何處置?通常老師都會很生氣的罵學生,也會以威脅的語氣來當掉這一門課、如果不想讀,也可把機會讓給別人等。老師的一句話生氣與不經意的一句話,卻是在學生心中留下自尊心受傷的永遠的傷痕。

   在老師的部分問題也很多,老師面臨升等的壓力,往往為了趕研究論文進度,只能趁著安靜的深夜加工;老師在面臨評鑑的壓力時,就像資訊管理系的學生面對程式檢定的壓力一樣,如果充分迷失在壓力裡面,很可能也會退化得像個可憐的大學生一樣,眼中只剩下壓力,而看不見壓力背後真正重要的原始意義。老師們常常會對我說壓力好大,尤其是年輕的老師,問問我有沒有什麼方式將這一些壓力釋放?我都會引導老師從自身想起,如何重新燃起老師的能量與熱情?在世界公民人權宣言中有提到:以「愛」為動力,用文化交流結合人類「心靈」的力量,來引導世人愛自己、也愛別人。因此,教育改革唯有站在人權、愛與平等的角度,以尊重、合作、公正、正義等觀念為基礎進行改革,並扎根進行品格教育與教導學生做人處事的道理,才能找回教育的價值,才是目前教育改革的重點。

教育的基本理念與價值

  在教育基本法第二條有規定,「人民為教育權之主體,而教育之目的以培養人民健全人格、民主素養、法治觀念、人文涵養、強健體魄及思考、判斷與創造能力,並促進其對基本人權之尊重、生態環境之保護及對不同國家、族群、性別、宗教、文化之瞭解與關懷,使其成為具有國家意識與國際視野之現代化國民。為實現前項教育目的,國家、教育機構、教師、父母應負協助之責任」。又在第三條中又規定:「教育之實施,應本有教無類、因材施教之原則,以人文精神及科學方法,尊重人性價值,致力開發個人潛能,培養群性,協助個人追求自我實現。」因此,教育改革不單單是教師的責任,而是國家、社會、學校及父母應共同負責協助之責任。因此,教育改革應從尊重開始。在世界公民人權宣言中有提到「萬物循天理,天地人本一」,人與人之間是相互尊重,而尊重就是人權,人權源起於人與人彼此的尊重。因此,落實人權教育實際上是關乎人類尊嚴的教育,也就是在幫助我們瞭解「人之所以為人」所應享有的基本生活條件,包括生理、心理及精神方面的發展,也讓我們檢視社會上有哪些問題是違反人類尊嚴,以及涉及公平、平等的問題,如種族主義、性別歧視、與社會利益等議題,從而採取行動,解決問題,去除阻礙人權發展的因素,建構一個美好的社會。進一步來說,藉由人權教育落實在校園與社會,加強對人權的意識、瞭解、尊重、包容,而能致力於人權文化的建立,共同推展人類世界的和平與合作,這才是教育改革的最終價值。

結論

  教改的另一個層面問題,教師應站在主動的角色,教師更應主動參與教改工程,讓孩子在我們的教育下,能擁有解決未來問題的能力。面對新時代的挑戰,教師、家長、學生,持續地共同學習成長,成長應本著「尊重」與「包容」,這是人權基本的核心價值;互惠的權利與責任,則是民主法治社會中每個人所應謹守的共同契約。因此,人權教育即是尊重與包容、自由與平等、公平與正義等觀念的教導,進而促進個人權利與責任、社會責任、全球責任的理解與實踐。

參考文獻 1. 教改萬言書,http://fcu.org.tw/~swin/series/20031122/200311122-2.html

2. 胡清暉,自由時報電子報,洪蘭批台大醫學生 上課睡覺吃泡麵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09/new/nov/10/today-life15.htm

3. 李雪莉,兩萬名教授長工的故事,天下雜誌31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