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我們居住的社區增「質」

翻譯員/個人工作室 林余曄

  在城市發展規劃上,生活中常聽到的分區如科技園區、工業區、商業區、住宅區等等。區分的目的之一在保障人們居住的品質與安全。仔細想想,在台灣人們每天努力工作賺錢存錢,其中相對最大筆的金錢往哪流去?想過嗎!

  買樓買房的開銷通常遠高於其它品項的消費。貸款後省吃儉用為還房貸的不少。看來人們投擲大半的青春歲月在努力「住者有其屋」。房價有高有低,地段建材的區別之外,社區週邊的環境質感成了重視生活品質的現代人所看重的指標之一。有一回朋友和我談到買了的房子,到底會不會增值而充滿期待,我們討論後認為社區需先「增質」自然能為「增值」加分。提升社區的生活品質,將「真、善、美」落實在我們的居住環境上,那麼您的社區會不會加分?我們的社區會不會加分?全民「社區增質運動」後,將成為台灣總體印象大進步!

「社區行車緩慢風氣正開始」

  首先從每天早上出門第一件事談起。大家有沒有發現,明明是住宅區,甚至是黃昏一到就見得到居民散步、騎腳踏車活動的社區,時而驚見車子疾駛過十字路口,駕駛人一時心急卻不知不覺變成危險的製造者, 夕陽帶給路人的悠閒感被時時小心的警覺取代了!如果我們都不想變成人家約會時破壞氣氛的電燈炮,那麼是不是可以提升一下,在社區中開車騎車時也不要變成破壞社區寧靜悠閒氣氛的電燈炮,不要讓自己的腳一碰到油門時,就變成趕趕趕的加速狂!

高速公路高速行駛,社區緩慢運動正開始。

  到美國租車旅遊的時候,路過社區十字路口,不管有沒有車都要先停,否則就可以被開單。到十字路口至少都得先緩慢下來,確定安全後再前進。社區中容易見到人們自在地散步、騎腳踏車以及溜直排輪的小朋友放心地到處活動。回到台灣後,我覺得這是從自己就可以做的到的,於是我開始在社區放慢行車速度,會車時禮讓對方,我發現不管是住在北部或者是住在南部,你讓我、我讓你的開車文化是可以相互感染開來的。偶爾在社區行駛緩慢下來時,禮遇老小,在他們臉上露出意外的笑容還顯得不好意思時,我看到善的回應。

  一天一天地過去,剛開始大家在路口常搶快搶先,現在較容易也見到同是社區緩慢行駛的族群。愛我們的家人,愛我們生活的社區,尊重人們生活的空間,這是我們在談世界公民人權中,從自身尊重人的生存權所能做的最起碼的努力。

  教育小朋友時,我會對小朋友說做人要分清楚什麼時候該做什麼事?我自己也曾是快車一族,當下修改行車習氣,開車也要分清楚場合。

  每個事故現場製造多少的疼痛與不安?有多少的悔恨在事後發生揮之不去?那些,豈是我們一時貪快所能承受的呢!一念善起為自己好,一念善起為各類用路人行的安心;善的念頭與懂的為自己好而修改習氣,生活變得更從容了。社區安全質感上昇的過程中,我見到悠閒活動的人口上昇了,社區自然吸引了注重生活質感的居民移入,環境自然加分而增值了。我們不用哄抬房價,更不用追逐高房價社區,從我們自己,尊重人的生活品質權利開始,改變自己,用行的禮貌相互鼓勵,在車上點個頭或用手勢禮讓先行也可以,人是會被感動的,我在社區中看到真心、善良與微笑之美。

  珍惜我們的生活環境,從自己做起,相互鼓勵與提醒,社區緩慢文化從你我做起, 讓我們居住的社區增「質」。如此,我更意外地發現這是每天早上給父母接送上學的寶貝珍貴的身教﹣﹣禮讓與對生命的看重。

  這個經驗讓我體會到尊重人權可以是利人利己的,在邁向世界公民的國際化潮流中,樂見大家用寬廣的角度與經驗,分享個人的見解與心得,讓我們在網上交流,幫助自己也幫助世人,有更多的機會體驗真善美的人性,創造美好的未來。感謝這個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