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回歸自然才是解決環境危機之道

萬能科技大學講師 翁秀全

  科技的發展為人類開啟了有史以來最富裕和方便的生活,但也同時帶來前所未有的生存危機。為了滿足各種不同的欲望,追求生活的便利,人類運用科技的方法大量擷取自然資源來建構所謂的科技文明,殊不知這其中有許多看似利民的作為,卻是今日世界所面臨危機的源頭,人們正築起一道道的圍牆,將自己與大自然隔離,也一步步地將自己推往與大自然敵對的位置而不自知。

  為了適應環境求得生存,自然界所有的生物必須不斷透過與大自然互動的過程來演化加強自我適應環境的能力,人類是生物的一環,當然無法自外於這個自然法則之外,達爾文的進化論對此述之甚詳。但觀諸近代人類的生活方式,卻逐漸與此道背離。以空調系統為例,人類以科技技術為自己營造一個有異於自然環境氣候變化多端的人造恆溫環境,這個環境有如伊甸園般的四季如春,相當舒適,人們當然樂於在這樣的環境生活。但長此以往,人類卻也因習於恆溫而降低了對環境氣候變化的適應能力,一旦離開了這個環境,就很容易被變化無常的環境所淘汰。再看看各種動力運輸和省力工具的例子:人類經過許多年的進化,演化為以手攜物,以腳移動的生理構造,而為了能達到快速且長距離移動的目的,人類先是馴服具有快速奔馳能力的馬匹來取代自己雙腳的功能,進而再發明了諸如汽車之類的動力運輸工具使自己的移動能輕鬆且快速地無遠弗屆;省力器械的發明與使用大幅延伸了人類體能的極限,讓人類能快速且省力地完成許多在以前人力所未逮的事。當人類愈來愈依靠這些器械的時候,勞動人體的機會就越來越少,人的體適能也會越來越差,原來手腳的功能也會逐漸退化。

  用不到的能力就會逐漸退化,這是自然之理。人類生活在人為建構的環境中,許多本來在大自然求生必備的能力,在這個人造環境裡並不需要,既然不需要,所以就算退化了其實也沒有關係,只要人類能永遠生活在這樣的環境中。但相當不幸地,人類所建立並引以為傲的這個系統卻相當的脆弱,因為它是依存在大自然的環境下來建立的,人類所追求的是一個穩定的環境,但大自然卻是變動的,為了維持這個穩定,人類需要大量的物質和能源,這些都無法無中生有,必須取諸於大自然的地球。因此地球就好像是透過臍帶輸送養分給人造環境系統嬰兒的母體,嬰兒一方面日以繼夜地從母體內吸取所需要的養分,另一方面也將其產生的廢物回輸給母體。但地球是一個封閉系統,不但其資源有限,其分解廢棄物的能力也是有限的,若嬰兒吸取養分的數量與母體處理廢物的胃納量能達到平衡,則母體與嬰兒都能相安無事。但當嬰兒不斷長大,其養分的需求不斷增大,相對地回輸母體的廢棄物也不斷增多。長此以往,母體不但會因資源耗盡而枯竭,也會因長期累積無法消化的廢棄物不斷地增多而改變母體原有的體質。一旦如此,人造環境系統不但會因無法取得維持其正常運作所需的物質和能源而使整個系統停擺,更會受到來自作為其母體的地球環境改變的反噬,而此種反噬絕對是人造環境系統所無法承受的,因為當初這套系統是參考原本的自然環境的條件所建立的,而今條件改變,所需的系統強度自然會不同。這種情形可由最近全球的極端氣候現象所帶來的災害窺見一斑,人類的防災設施在威力不斷增強的大自然災害下,摧枯拉朽地不堪一擊,潰不成軍。人類一旦失去人造系統的屏障,若又無在大自然求生存的能力,其結果實不堪設想。

  「倉頡造字,鬼神夜哭」,因為科技的潘朵拉盒子一旦被打開就無法再蓋上,人類已走上了一條不歸路,要人類放棄現在生活的各種方便與舒適去過以前的那種不便的生活是不可能也不務實的想法。上述例子很明顯地告訴我們,凡事皆有正反兩面,人們在取得某些利益的同時也必需付出一些代價,而如何在利弊得失之間取得平衡,需要足夠的智慧才能做出正確的抉擇。中國傳統觀念崇尚「天人合一」,追求與自然融為一體的生活,也認為「天地人本一」,人與大自然是一體的,因此當人類不知珍惜大自然而大肆破壞之際,也同時是在傷害人類自己,斲傷其生存根本。順應自然,改變以前「人定勝天」的高傲態度;選擇過簡單的生活,戒除奢糜浪費的習性;開闊心胸,揚棄以人為中心的觀念;尊重環境人權,凡事要將環境及其他生靈同樣列為設計考慮因子。唯有如此地從觀念及態度徹底改變起,加上每個人群策群力從自身做起,一點一滴累積善的結果來撫平地球滿目瘡痍的傷口,這樣這個因人類行為錯誤所造成的生存危機才能獲得解除,人與大自然才能重歸平衡和諧,人類的生命才能永續生存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