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要」與「必要」之間

退休金融人員 李瑞仁

  筆者曾經任職於金融機構,深深體會到行之有年的信用卡制度,行銷手法不斷推陳出新,雖然開了方便之門,卻也衍生許多嚴重的社會問題。舉例來說,在銀行業者行銷包裝下,一旦擁有一張信用卡,便想要有二張、三張的信用卡,信用卡也成了炫耀財富的象徵,預借現金也因而順風成潮,殊不知其高水準的循環利率 (19~20%)成了他們日後難以承受的惡夢。

  金融業者只看到高利率高報酬的市場大餅,加上手法不斷推陳出新,為了增加荷包進帳,同時營造現金卡的流行風潮,養成寅食卯糧的過度消費的習慣與機會,尤其沒有收入或收入不足的附卡持有人,其中尤以學生為主,雖然發卡銀行附註警語「有借有還,再借不難」、「 謹慎理財、信用無價 」 或「衡量自身能力、謹慎運用現金卡」 …等等, 持卡人在不甚清楚循環重利的嚴重性下,陷入 所謂的刷卡 VIP,刷卡千萬送名牌、國外旅遊等等手法的迷思,終究龐大金額帳單隨之成為惡夢的開始, 大肆消費的結果不勝負擔無力償還, 也已然讓債務人信用破產,甚至 一個個走上絕路,真的很讓人心痛 !

  根據法律扶助基金會 2008年公布卡債的每人平均欠債金額為264萬,這個數字著實令人嚇一跳,其中有超過五成的人有輕生念頭,兩成走上絕路,還有受波及的親人。統計中有近八成的卡債族是以卡養卡來還債,在還債的過程當中還得經歷催收過程的煎熬,債權銀行會直接打電話到債務人上班地點催討,迫使當事人丟了飯碗,或者以委外催收的方式,無所不用其極的來催收款項逼迫債務人。

  一般而言,借款人都希望好好運用所借的資金,購買不動產或擴展事業,如果銀行信用過度擴張將導致借款人過度投資,沒有善加管理,衡量自己的能力與收入,對理財觀念也不足。信用對人的一生是不可漠視的重要資產,過度使用不知節制就會淪落債務纏身的窘境, 為避免發生過度消費,累積不必要的卡債,以下是我個人的意見:

  一、選擇理財方式時要徵詢多方及專家的意見,除了銀行理財專員的意見外,也要再徵詢長輩或朋友的意見,也可以聽聽專家的建議,找一個對自己最適合的方式,而不是額度最高、回饋最多或償還期限最長的商品,具有正確的理財觀念,比較不會養成不良的消費習慣。另一方面,銀行本身授信條件及徵信制度應對借款人嚴謹審核,才不會有浮濫情事發生。

  二、面對民眾的龐大債務壓力時,雖然政府有公布消費者債務清理條例的施行,但卻造成金融變相加速催收,也見不到政府對業者道德勸說,保障消費者權益。因應這樣的債務壓力,政府部門也應適時推出紓困的低利貸款來幫助債務人重生,時時檢討研擬信貸政策的修正,讓借與貸之間真正達到雙贏的平衡。

  三、在發生債務困難一開始應該是最好處理的時機,常常因為逃避債務錯過了解決問題的黃金時刻,挖東牆補西牆,以債養債,最後不得已找上地下錢莊,成了另一場惡夢的開始,威脅、恐嚇種種暴力討債接踵而來,最後不得已走上絕路來尋求解脫,不但沒解決反而造成了更多的社會問題。有的家庭因此成為單親家庭甚至孩子成了無依無靠的孤兒。危機就是轉機,解決的最佳方式就是面對問題,正視問題直接找債權銀行協商,協議一個雙方都能接受的延展償還方式,基本上銀行都很願意坐下來好好的談,因為他們也很希望債務能回收,雙方都能朝解決問題方向前進。

  四、其實人心的一念之間很重要,人往往在「想要的」與「需要的」之間分不清楚,想要的所費不貲而需要的並不多,因為人的慾望與貪婪所使然,倘若自心能分辨兩者之間的平衡點,養成良好的消費及儲蓄的習慣,想一想真得有必要再行動,其實並不容易陷入過度花費,需要借貸,甚而被催收的困境。

  每個人在人生的路途上,都要面對形形色色的問題,也無時無刻在做人生的選擇,金錢使用的拿捏是每個人都需要學習的問題,但進退之間的掌握與權衡,真的需要智慧,除了多方考量意見之外,最重要的是我們自己的心,因為只有自己心裡最清楚什麼是真正需要且必要的,這樣在面對需要的資金需求時才不會讓自己身陷金錢泥淖而不得翻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