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的人權

嘉義縣縣長 張花冠

  我常常問自己 : 我要的是什麼樣的人生 ? 富甲一方 ? 權傾天下 ? 陋巷簡食 ? 安居喜樂 ? 今天我帶領嘉義縣 50 幾萬人口,「嘉義縣民要的是什麼 ? 對嘉義縣民來說,什麼才是一個幸福的生活和人生?」

  烏托邦的世界很美,但目標高遠不切實際。所謂的人權 (human right) 對絕大多數縣民來說,不是死刑的存廢,不是代理孕母的辯證,更不是複製人此等鞭長莫及的議題,嘉南平原的子民,更迫切需要的是賴以生存和生活的養分能生生不息、家人平安、牲畜興旺、風調雨順,這是人類內心最實在的幸福。

  因此,嘉南平原是縣民生活和生存的憑藉,生於斯,長於斯,即如易經的「坤卦」,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而這種厚德就是「尊重生命、疼惜鄉土」。前者是對萬物生命的尊重,社會和自然生生不息的展現,後者是對於土地永續照顧的承諾。大地無限的厚重,又如母親般無限的寬容,沒有了母親,就像大地慘遭蹂躪,人類也將走向毀滅之途。嘉義縣長久以來在以工業為主軸的國家發展政策上被邊陲化,財政困窘,也如社會依賴理論描述一樣,仰賴中央補助,而無法走上 GDP 成長的道路。但在現今面臨地球又熱又平又擠的極端氣候挑戰下,嘉義縣擁有地利富饒的嘉南平原,從亞熱帶、溫帶到寒帶的多元森林是台灣的綠活森海,可帶動產值可觀的「綠能」和「綠色 GDP 」成長,並為嘉義縣子民營造永續的綠色生活。

  個人自從就任嘉義縣長以來,一直思考嘉義縣的發展利基,即在於好山好水,它是台灣的綠帶,能夠創造生活、生產及生態三位一體的綠生活。在本縣縣府團隊腦力激盪下,發揮創意思考,將畜牧的豬隻排泄物化為再生能源,利用豬舍、農民民宅的屋頂上設置太陽能光電板 … 等,運用當地特色與民間攜手合作,共同打造生態、綠能城市。

  當然,要當綠能城市,第一要務就是要「節能減碳」,我提出「村上村樹」的構想,將綠色花園擴及鄉鎮各處的裸露地,藉地方政府的力量廣植草披、花草及造林,讓每座鄉鎮都擁有座後花園,為地球撐一把傘,減緩地球暖化現象和劇烈氣候變遷的變異。

  我們在評估嘉義縣的碳匯之後,更發覺綠能發展潛力無限,簡單來說,可以提供其他較高污染的縣市做碳補償,由於嘉義縣的產業特色緣故,相較於其他工業區,不僅污染較低,如果能好好計算嘉義如何能幫其他地區達成減碳效益,就能將台灣整體的碳污染減至最低。

  不僅如此,嘉義縣是農業大縣,我們要以此優勢開發安全農業,推廣有機米,如規劃在二期稻收割後,以稻桿結合藝術,呈現稻田的大地藝術,如日本設計出飛碟停留稻田的痕跡,至今還是大家津津樂道的話題,而之後稻桿就可以統一處理,利用技術轉化為生質能源,兼顧生產、環保和藝術,可謂一舉數得,同時創造「農金」或「綠金」,提高農業附加產值,也提高縣民的生活品質。

  此外,鑑於地方財政逐年惡化,為落實財政紀律及財政自我努力精神,本縣實施開源節流,如持續推動嘉義縣大埔美智慧型工業園區開發案、加強地方稅籍及使用情形清查、加強本縣公有土地清查等措施。財政為庶務之母,各項建設的推動均脫離不了財政因素,為能彌補縣財政建設不足,本人乃積極爭取中央經費建設,並借鏡政府治理、目標管理的精神,以「嘉義優先、人民最大」的施政目標,來提昇縣民福利,讓縣政資源做最有效的利用。從策略角度分析本縣的優勢,創造這些利基,才能逐漸填補財政黑洞。

  我心中的嘉義縣是一個對環境友善、對生活友善、對人民友善的好所在,也希望未來是擁抱環保生態、落實人性尊嚴、享受幸福人生的嘉義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