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與人權

桃園縣政府衛生局局長 劉宜廉
  世界衛生組織(WHO)憲章提到:獲得最高而可及的健康標準,是人的基本權利之一,不因種族,宗教,政治信仰,經濟或社會情境而有所差異。這些權利包括了最基本的居住、乾淨飲水、足以維生的食物及衛生設備,人人亦有權參與健康議題的決策。

  回顧台灣百年來的公共衛生,自日據時代以來台灣歷經了經濟起飛、人口快速成長的歷史變遷下,在衛生條件的改善、傳染性疾病如天花、霍亂、鼠疫、瘧疾等傳染病的控制、地方性疾病如甲狀腺腫、烏腳病以及B型肝炎防治計畫的推動,環境職業病的發現和控制、人口政策家庭計畫推動的成功,可對應到我國健康人權逐漸受到重視。

  90年代全民健保時代的來臨,我國全民健保規劃是世界上少數屬於社會福利保險的制度,其原始的立足點在「避免因病而貧、因貧而病」,全民健保實施後,確達成此目標;邁入21世紀,隨著醫療科技的進步及媒體資訊的發達,我國已訂定2020國民健康白皮書,其最終目標有二:延長國人健康平均餘命:促進健康的生活品質、預防疾病、減少共存疾病及早夭;促進國人健康平等性:縮減生命週期所致之健康差距、縮減社經背景所致之健康差距、縮減身體及心理狀況所致之健康差距,未來在實踐人權與健康的重要議題有四大主軸,依2020國民健康白皮書摘錄如下:

社會環境構面:

  在健康家庭方面包括增進健康庭居住,提升擁擠家庭的居住品質,住屋物理環境品質,降低環境噪音,提升飲用水品質及衛生下水道之普及率等,協助近貧家庭就醫,提升貧困家庭品質,建立最低生活費家庭個案管理。

  推動學校健康促進,含學齡前之幼稚園,強化學齡前兒童、家長、幼稚園老師及擴及其家庭所有成員等的健康態度與行為及健康知識。

  職場健康方面,強化勞動檢查體系,職場健康、檢查及監測,職災通報,認定補償,職業安全體系人力及相關法規修訂等。

健康生活型態構面:

  此構面的六大策略為:增加國人身體活動適量的人口比例,改善國人飲食營養狀況,降低事故傷害發生率與致死率、較安全的性行為、壓力調適與因應:增強兒童青少年的韌性、健全因應老化社會之能力,及不使用成癮物質:降低合法物質:菸、酒精、檳榔使用率與濫用、加強管制藥品處方管理、擬定使用準則、 非法物質的緝毒、拒毒、戒毒與減害。

優質醫療照護構面:

  在疾病預防及管理層面,提高癌症篩檢及疾病前期診斷、治療高危險族群篩檢與三高篩檢,促進病患之健康生活型態及環境與對疾病的了解。

  在醫療體系層面,確保醫療資源合理分配、就醫公平性、財務負擔公平性、防範所得保障不足,以落實監控就醫公平性,研擬並推動整合性、連續性的照護模式、醫院提升醫療服務e化程度、亞急性照護體系之建立,以改善醫療服務效率,並提升醫療效果與品質。

焦點群體照護構面:

  針對兒童與青少年,提供兒童及青少年健康安全的環境、增進兒童青少年之健康生活型態及知能、提供兒童青少年健康服務與親善門診、建立兒童青少年健康資訊及研究。

  在原住民族群極少數族群,強化原住民社區自決及自我增能、提供適合文化族群性的健康照護、創造支持性的健康環境、健康照護的可近性及平等性、強化衛生指標監測及疾病篩檢、改善健康知能不平等及促進健康行為、強化精神醫療與心理衛生諮商、強化緊急救護體系及後送機制,近一步提升其生活品質。
在性別平權及尊重概念下,從性別觀點去維持健康生活型態及降低罹患癌症風險。

  在老人照護,建構老人支持系統、諮詢管道、提供生命教育及提升末期疾病照顧品質,例如強化疼痛照護,擴大安寧療護的疾病範圍,提供周全的身體功能性檢查,縮短失能時間。

  在社經地位弱勢族群,推動身心障礙三段五級預防工作,改善弱勢群體之健康狀態,促進弱勢群體之健康行為,解決貧與健康/疾病之密切相關問題。

  除了上列四個構面主軸外,隨著時代變遷與環境改變,新的健康問題逐漸浮現,近幾年新型及再浮現傳染病隨著氣候變遷及全球化,亦為捍衛國民健康的一項考驗;另我國經過近二、三十年的經濟發展,國人的飲食及生活習慣都有很大的改變,食品工業快速成長,各種速食、天然食品、冷凍食品、冷藏食品及其他加工食品的多元化,加上近年來全球化及兩岸交流頻繁,未來在進出口食品安全管理機制、食品衛生資訊的透明化,如何建立風險分析及預警機制,以保障國人的健康又是一大挑戰。

  世界衛生組織(WHO)憲章的精神在維護全人類的健康,現今國人平均餘命以相當高,未來的健康政策不只要追求活得長久,更要活得健康、活得舒適,此外,更應邁向「全球化」,與世界潮流並進,採取「在地化」的實際行動,最重要的,須兼顧醫療科技發展與人權:要醫療科技進步亦要遵守赫爾辛基宣言,以保障病患醫療健康人權,達真正的「全民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