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地城鄉水土與生態環保的差異

台灣英語雜誌社退休顧問 劉顯村

  聯合國/NGO台灣區世界公民總會會長洪道子博士,曾於中國人權協會2009年「人權三十」特刊發表「天賦人權 以民為本 以法為規」專題論文,引起法界及各界領袖重視,熱烈迴響。同時在今年4月01日台灣區世界公民日,於台北舉辦「2010年世界公民人權高峰會」,以四項議題「尊重、環境、法律及稅務」敬邀社會各界賢達學者諮商,共同發表論文,做為NGO在台成立九周年的成果,並將匯集成冊包含匾額,轉聯合國/NGO世界公民總會永存。呼應這深具意義活動,我也分享退休後,我回故鄉做環保的經驗與心得。

  「奉行百善孝為先 孝順不能等」。因此,在家鄉生活陪伴老父時,我也時常關注平地城鄉水土與生態環保。

1. 我對平地城鄉水土的關注
  城市對水土環保有很完善的規劃,不斷地除舊佈新,變化種植林木花草,包括污水下水道工程興建,污水處理的地下管道,均是盡善盡美,如發覺有污水源必用心找方法處理改善後再重新加以規劃。反觀位於鄉村水土的環保,卻沒有完善的規劃,反而有惡化的現象。因農藥使用會產生污水,從渠溝流入溪中,造成污染。這是值得重視的問題! 不過也有值得讚美之事:我的家鄉雲林大埤,是全台酸菜的故鄉,已有三百多年歷史。以前田頭田尾都放置很大的水泥桶,來製作酸菜。現在都已集中在特定的地區,並設有污水處理設施,將排放水做局部的改善。每當秋收後農民就栽種芥菜(大菜 )或播種油菜,芥菜(大菜 )是做酸菜用,油菜是在休耕時改善土壤用。

2. 城市與鄉村對生態環保的比較
  所謂城市鄉村化,鄉村城市化。但現在城鄉的差距卻越來越大。城市比鄉村有更美好的景觀,而鄉村幾乎無風景可言。城市不斷在種植花木美化景觀,而鄉村路上所看到盡是台電的電柱。城市在植樹,鄉村在伐樹,只呈現村莊與農田。

  城市樹上的鳥種類與數量都還在增加,如麻雀、白頭翁、斑鳩等等,結對成群,到處可見,還有喜雀等。樹是鳥的家,此處供應食與住,傳宗接代,生生不息,是幸福的鳥類族群。城市的角落也常常看到許多人閒情雅緻在垂釣,但鄉下卻已無魚蝦、田螺,田園看不到蜻蜓,更聽不到青蛙的叫聲,只有少許蝴蝶飛過,原因是吃到含有農藥的食物而亡。樹是水土和生態最珍貴環保的禮物,是上天的恩賜。
人是英雄錢是膽,城市有優先的國家經費,而鄉下人口少,沒有足夠的建設費用。只有一項領先城市:人口老化。這項特殊的差異是沒有受到應有的關懷與尊重。先民留下百年來的居住環境與稅收,也已有百年都少子了。

  家鄉的父老大都已七八十歲以上,他們還扮演牛的角色,在使用鐵牛,還依循大自然的法則,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他們還要面對不知如何挑戰的未來,因為台灣四面環海,不只有走私還要面對開放的衝擊。於是只能仰天長嘯,在每年農曆正月初九拜天公,農人以虔敬的心懇求上天保佑吾民行叩首禮。這些問題都是台灣現況,需要政府和社會大眾一齊來重視與改善。

  生命是有限的,人生更不能留白。所謂人死留名虎死留皮。我是為留名而寫,願天地人可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