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蕙君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動植物防疫檢疫局助理 杜蕙君

  二十一世紀,在這不安定的時代,人心不古,大地也不安定著。劇烈的天候異常,天氣變得不是極冷就是極熱,一下出大太陽,隔天卻又下大雨,植物生理時鐘被大大地打亂,該開花的時節不開花,該結果的時候卻落果,人類食用的作物因為此現象造成糧食短缺,作物生長的速度根本趕不上人口成長的速率。   

  在這個世界糧食分配不均且不足的情況下,已開發國家所分配到的世界糧食佔了60%以上,但人口卻只有全界的40%不到,人們對於吃都過於講究,不只要求色、香、味俱全,更要求吃的精、吃得好。人們對於吃其實該回歸最初,先要求吃得飽,再要求吃得好,真有餘力再來要求吃得精緻,中國有一句話是這麼說的:「民以食為天」,人民其實最初最初的願望其實很簡單,就只要吃得飽,穿得暖就好了。但當國家、政府無法保障人民生存的權利,連吃都無法滿足時,那又何談經濟、政治、甚至是人權呢?   

  為了改善世界糧食短缺的情形,敝人就所學淺識及社會現況提出以下改善建議: 1.積極開發原生種作物的品種改良及馴化。 2.改善現有作物品種對於環境的適應性,以因應現今一日四季,變化多端的天氣。3.提高作物的單位面積產量。4.研究並開發可減少栽培期間的生產管理成本,把人力及物力降至最低。5.研究出可縮短植物生長期之栽培方法或育出可短期生產之作物。6.人類飲食習慣之改變。食物盡量吃最原始的狀態,少吃加工食品,既可減少中間加工過程能源的損失,也可減少食物中營養價值的流失。7.鼓勵糧食作物的生產,並推動一列的輔助或補助政策。8.政府立法推動農業保險,如因天災或不可抗拒之因素所造成之農業損失,其保險理賠金額應保障在預期收益的2/3以上。  

  要超越過去的耕作思維了,因應現代的氣候變化,我們該思考符合此時時空背景的生產糧食方法,急速的變遷就該要用更有效的方法。接下來的世界,科學家及先知者都預測將會更不平靜,我們賴以維生的糧食,身為世界公民的我們一定要好好關注此議題,千萬要避免因為爭奪糧食而引發再一次世界性的戰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