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教育的真諦及臺灣的可行方式

黃金博物館公務人員 王晶瑩
  再美麗的花,如果沒有雨水的滋潤,將迅速面臨生命的盡頭;再壯闊的史事,若無文詞的記載,將急速淹沒在歷史的洪流中;同樣地,再優秀的子民,如果沒有藝術教育的薰陶與教化,將因無法發揮人性的真善美而令人惋惜!

  子曰:「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游於藝」,可見得藝術是一種過程性的教化,非一蹴可及機。對於藝術教育的探討,西方學者艾斯納(Elliot Eisner)提出所謂「工具論」與「本質論」之說。本質論者重視藝術教育的本質,即藝術教育是教學的重心,不論結果為何,過程如何,重點環繞著藝術教育。工具論者視藝術教育為一種工具,重點在透過藝術的教育,以達到教學者預期的目標。舉例來說,一堂美術課同樣介紹「印象主義」給學生認識時,工具論者得藉由該主義連結到光學、視覺原理、歷史、地理、哲學...等,企圖藉由印象主義的探討,達到相關教學目標。就工具論者而言,印象主義只是一個引子,一個開場白,如何藉由相關引導達成教學目標才是重點,印象派分成幾期,及其中的枝微末節並非著重的焦點所在。而本質論者則將鉅細靡遺地介紹發展源由、分期、特色、內容、影響,以及其中的人物與相關故事,企圖讓學生對該內容有通盤的認識與了解。工具論與本質論各有特色,在教學場域中常相互使用。

  藝術教育的真諦,在發揮人性的真善美。西方十四世紀起的文藝復興運動,開啟了人文主義的序幕。米開朗基羅的「大衛」雕像,呈現力與美的線條與結合,較大的右手隱含人定勝天的可行信念。同樣出自其手的西斯汀教堂,不僅在建築體設計上呈現對稱之美,天頂的壁畫更讓人感到天國近在咫尺,充分展現文藝復興以人為本的精神。東晉顧愷之的「女史箴圖」,像是一連串的故事集,每段描述不同的故事,不僅內容上結合了女性的柔美與智慧,意義上更再再隱含了高尚的品格或規箴韻意,流傳至今而地位屹立不搖。清朝鄭板橋的墨竹畫,在小有名氣後,時常助人為善。有一回聽說一位老婆婆賣的扇子銷路總是不好,便好心在扇子上作畫題詞,叫老婆婆跟別人說扇面為鄭燮所畫,老婆婆照做,扇子立刻搶售一空,立刻為老婆婆的經濟問題解危。米開朗基羅、顧愷之、鄭燮,不但發揮了人性的真善美,也將藝術帶領到更高的層次。

  臺灣的教育現況,受升學主義掛帥的影響,使不少中學生的藝術課程遭受「借用」而時數變少,或淪為自修課、課業輔導時間。當然也有些學校的藝術課並無借用的情況。然而大環境的影響更是最大而最為人忽略的潛在因子:新聞媒體散播出來的訊息未經篩選即赤裸裸的呈現在學生面前,立法院不成秩序的可笑可恥窘狀,媒體不但不加篩選過濾,竟為了提高注目焦點而挖掘對青少年幼苗的不良演示大加報導、廣告詞未經慎思即四處播放,誤導眾人思考...,傳播媒體呈現的訊息,應該以大眾福祉為考量,而非淪為部分人士的麥克風或強迫閱聽人成為必須觀眾的弊器,難道提高收視率而不管所有影響這種道德淪喪的事,必須成為傳媒介競爭的必要條件嗎?

  陳之藩在「哲學家黃帝」一文中,提到哲學家黃帝應培養雄偉的報復與遠大的眼光,以及人文素養。人文素養的培育,需要長時間的陶冶,也就是廣義的藝術教育。重點不僅在於課程設計的內容、教學方法、評量方式,而應擴及到一個個體本身的善性、持續性及批判思考能力。判別是非對錯後,還要能保持出淤泥而不染的高潔,並以真知灼見洞察可行方向,努力實踐,且不忘隨時反省、學習、修正,方可達到真善美的境界。胡適在「社會的不朽論」中認為世界的種種影響都像蝴蝶效應般不可忽視,所有藝術教育的養成過程,都是經驗與智慧的累積,但在臺灣社會中,少子化不僅使學校無法聘用正式藝術科班出身教師,家長對孩子的寵愛更留於溺愛,導致學生不能明辨是非,無法自我反省,一切都怪別人,愛面子而不肯認錯,甚至於情緒障礙的問題逐年增加,而新住民第二代的教養問題,也終將由隱憂而正式浮上檯面!

  透過藝術的教育,教師可以工具論者的方式,在介紹作者或作品時加強值得學習之處提供學生參考,如孝順、堅強、努力不懈、虛心接納、謙卑、禮節、創意...等,並在生活中履行對學生的承諾,以身作則,帶領學生一起在人生的不同階段學習成長。也可採本質論者的教育,加強對於文學、藝術、音樂等相關領域的練習與鑑賞,在藝術的殿堂中,所有的作者都可以當上帝,自由自在的創造自己的作品,這種「讓自己當王」的心態,是一種心理學上「滿足支配的需求」,可在經過適當的指導後,結合學生的經驗與巧思,創作獨一無二的作品。不論是工具論或本質論,在教學的領域中,教師也是在創造一堂課的創作者,歷程性的作品呈現的不是一個平面或立體的固態作品,而是一個個學生被適才適性引導到恰如其分的教學專業!

  臺灣的藝術教育,因城鄉差距而各有不同。另有時需配合行政工作而淪為作品輸出機,減少準備課程時間。藝術教師應適時、適地、適才、適性地發揮教學專業,針對不同的學生,設計不同的課程,善用不同的教學方法,結合可連結的相關資源,呈現多樣態的課程內容,並輔以道德、品德、美德的教養,涵化學生的品格,強化學生的修養,濡化學生的智慧,使下一代能在充滿挑戰的環境中,展現堅毅的性格與縝密的批判思考能力,呈現人性的真善美,讓臺灣充滿變數的未來朝正向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