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心障礙者人權-從尊重開始

台北市自閉兒社會福利基金會執行長 柯白珊
  很多人在聽到身心障礙四個字,尤其是心智障礙、自閉症者這類屬於心因性的障礙時,就先預設立場,假定他們可能因為他們有一些心裡問題,而對社會可能造成危害。但他們並沒有瞭解這些人的前因後果,就武斷地否認他們的價值,因此造成更多人的誤解;人們也不想要去瞭解這些人,自然更不會想到要尊重他們。

  正因每一個人都是生來平等而自由,身心障礙者的權益亦不容被忽視,許多身心障礙者可能除了自身的障礙之外,還另外受到如種族、經濟、文化、社會地位等不同的因素影響,或多或少伸展或限制了其所受之對待。這些狀況,迄今仍舊充斥在社會的各個角落,無非對於推動人權教育是一種莫大的阻礙。也正因為人們對他人仍不夠尊重,因此也造成了更多的誤解與偏見,致使於身心障礙者無法融入社會。事實上,包括自閉症者在內的許多身心障礙者,他們其實也很樂意,甚至有些人也會渴求能夠融入社會當中。然而,我們是否用了夠多的同理心,站在他們的角度與立場去思考他們的需求?只要願意給予給他們協助與支持,並以同理心對待,理解他們的需求,並就此做出調整,他們一樣可以把很多事情做得很好,並對人群、社會有所貢獻。

  像是對於高功能自閉兒或亞斯柏格症者,許多的父母、老師也都用一般人的標準來來看待他,和一般的家長一樣習慣去強求、勉強他們做他們不想做或可能無法做到的事情,在這樣的情況下,他們被逼迫自己不喜歡做或不會做的事情,必定會遭受到莫大壓力,而這樣的壓力,有可能進而導致他們對自我的信心不足。相對地,對於一些功能較低的自閉兒,人們往往從心裡就覺得他們能力不足,生活上的事情都替他們做得好好的,讓他們喪失了學習生活的機會,尤其是沒有給他們決定的權利,因此也就沒有了生活的動機。

  事實上,他們或許有一些缺陷,但是很多事情或許在適度的輔助下,他們可以做得跟普通人一樣好,甚至有可能做得比普通人更好。但在許多傳統觀念的影響,加上普遍地同理心不足,使得人們對身心障礙者們不夠尊重,甚至擠壓了身心障礙者的生存、選擇權利,讓他們較難以自處於這個社會中。因此面對眾多的身心障礙者,我們應該之所為,是用心「傾聽」與「關懷」他們的需要,尊重他們選擇他們生活方式的權利,並致力於為他們開創機會,讓他們能夠自由自在地在這個社會上,為自己努力,進而貢獻社會。若能給他們一個機會,幫助他們,同時讓他們也能夠回饋這個社會,是身為良好公民的我們應盡的責任。若我們能夠用比較開放的態度去面對,從尊重他人開始,瞭解人與人之間的差異,進而為他人爭取權益,真正的平等才會得以落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