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建設與永續發展

台橡股份有限公司製造處協理 邱瑞麟

  民國六十年代開始台灣經濟開始茁壯、起飛,國家經濟建設大步前進,民生社會發展同步向前邁進,國民所得大幅提升,國民生活水準也同時獲得改善,在這個時期從事經濟活動的人,亦同時共同參與了這個國家經濟發展建設的行列。個人有幸在民國六十年代末期踏入社會,從事職場工作迄今已逾三十載。

  個人所從事工作乃是合成橡膠之生產製造,為石化產業中的一環,產品提供為生產輪胎,運動鞋鞋底之原料,對人類交通與民生育樂之發展有一定的貢獻。回顧過去三十餘年這個產業的發展,人們追求舒適幸福的人生,希望擁有富足的物質條件,同時又要有清新乾淨優美的生存空間,無病痛與天然災害的侵擾,這些都說明了環保與經濟發展彼此之間,暨矛盾又須妥協的一面。記得剛到公司報到時,在工業區入口就能聞到一股所謂的橡膠味道,火車往高雄開,聞到瓦斯味就知高雄快到了;那個時代是以能把產品順利產出為最優先考慮,製程設計未能有充分顧及環境之污染防治的考慮,工廠煙囪沒有黑煙就好像沒開工,製程廢氣未經妥善適當處理就排放到大氣,一切似乎是理所當然,到了民國七十年代中期這一切都改變了,台灣百姓環保意識也伴隨著政治人權意識覺醒,工廠鄰近地區之居民要求有乾淨健康的生存環境,各式各類的環保抗爭結合政治活動大肆展開,資本家為了能持續經營,被動式的改善生產製程,對廢水廢氣投入相當資本進行管末處理,另一方面對鄰近地區社區百姓亦開始互動,提供相當數額之回饋金進行敦親睦鄰活動,即便如此,工廠企業與鄰近社區之關係依然是存在著難以互信的矛盾,要求工廠遷移之聲音依然時時提起。

  民國九十年代開始,世界上環境議題邁向"永續發展"的方向,各式各樣的科技發展結果提供充分的條件,使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可以並行不悖,人們終將了解,必須運用新的科技更有效的利用資源,提供人類生存發展所須之物質,同時能避免殘害環境,甚至環境的改善亦須利用新科技與產品才能達成。因此,在這個年代仍然從事經濟活動的我們,念茲在茲的事就是從本身做起,在職場上要求自己教育同仁,無論進行任何工作,均須考慮如何省用資源,如何維護環境,如何避免環境衝擊,方能真正做到與環境共存共榮之永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