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土地好一點就是對自己好一點

雲林縣政府 縣長  蘇治芬


  2010年有不少大地震發生──1月12日的海地大地震奪走了23萬條人命,2月在智利的強震震度高達8.8,1900年以來沒有大型地震的大陸青海也在4月發生規模6.9的地震。

  除了地震,大旱、豪雨、暴風雪、熱浪等極端的天候型態也不斷在全球各地輪番上演,台灣身在世界地圖上的一個小角落也難以偏安江左,今年3月從華北吹來的沙塵暴不僅刷新台灣氣象史的紀錄,宜蘭甚至出現泥漿雨,去年莫拉克颱風更使父親節蒙上哀悽的陰影。

  天災及極端氣候頻繁出現,許多人將之視為大自然反撲的警訊。自工業革命以來,先進的科技使我們得以加速開發地球的資源,淡水、林木、礦石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餵養不斷膨脹的人口以及沒有疆界的慾望和夢想。城市不斷擴張,經濟不斷成長,生物棲地相對地不斷縮小,地力不斷貧瘠化。不斷供給自然資源給人類之後,地球開始失去了平衡。冰山崩解,野火燒山,旱澇交迫,人們越來越手足無措。

  相似的問題同樣也發生在雲林。雲林有全台最嚴重的地層下陷危機,它揭露的是農業城鎮為了餵養都市人口的食糧而掏挖本地自然資源的傷口,這傷口永難平復,而且債留子孫。每次聽到海水倒灌,淹水不退,或是山崩土滑,我就感到心痛,心痛福爾摩沙的住民如此打拚謀生,卻把賴以為生、引以為傲的美麗之島給拚壞了身子骨。

  是該為地球把脈、讓地球養身的時候了!

  從《不願面對的真相》、《盧貝松之搶救地球》到《±2℃》,從英國國民信託的海神計畫到中華白海豚保育認股,從京都議定書到哥本哈根氣候會議,環境人權意識越來越高漲,台灣也在這股覺醒的力量中付諸行動,而雲林同樣沒有缺席。雲林境內最主要的產業活動就是農業,過去的傳統農業為了提高產量,以噴灑化學農業的方式作為手段,但是化學農藥傷害了土地,也間接傷害了所滋養的作物、所流經的水、所立足的生物。所以我們在雲林推動非化學農藥的性費洛蒙來達成病蟲害防治,我們相信,對土地好一點,土地對我們的回報也會好一點。

  對環境,我們可以做的還很多。從個人的蔬食少肉、垃圾減量、廚餘回收、碳足跡,到家庭及企業的綠建築、省電節水裝置、植樹造林、碳交易機制、碳足跡計算與減量。對環境人權的尊重與維護不是遙遠的理想或口號,而是舉手之間就可貢獻一己之力的日常實踐,而且它需要各個年齡、性別、宗教、種族的共同參與,唯有如此才能加速療癒傷痕累累的環境,也才能確保你、我以及下一代優質的生活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