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重與關懷——由影片『送行者』談起

無退休 鄭春蕓

一、 前言
  在嘉義北榮教會的美研社參加讀書會,有機會一起讀書、欣賞影片。團體的動力下,我會去碰觸自己原來不是很想看的書或影片,無形中視野不再侷限於自己執著的層面;發現別人喜歡的書或影片,其實也是很有趣的,我不能錯過。就像『送行者』,一聽是關於禮儀師的故事,我第一反應就說不敢看。後來我還是看了,發現這是一部詮釋尊重與關懷的影片。隨著劇情的發展,劇中人物漸漸打開心胸,學習尊重各行各業,也學習尊重死者與家屬,給予真誠的關懷。

二、 劇情簡介
  小林先生原是東京一樂團的大提琴手。因樂團解散,與新婚妻子搬回鄉下母親留下的房子居住。求職時,看到報紙『旅途協助』的廣告,帶著希望去應徵,才知道是殯葬業。還在猶疑時,社長先塞給他錢;他就有錢買妻子愛吃的美味回家,卻不敢據實告知新的工作。後來,他熱愛『納棺』的新工作,即使鄰居不接納、妻子不諒解,也不肯改行;仍然帶著溫柔的感情為『大體』穿衣打扮的漂漂亮亮,非常敬業的為死者送行。最後贏得鄰居和妻子的尊敬。

  當他知道父親客死他鄉,卻因父親在他六歲時就拋棄家庭,拒絕去看父親最後一面。但後來他去了,並為父親納棺。那時,父親懷裡的石頭掉下來。原來是他送給父親的石頭,父親至死都放在胸前。他才記起父親的臉孔,以及父親教他大提琴、父子交換石頭的童年往事。他哭了,越哭越大聲......

三、 劇情拾趣
1.當小林先生還是樂團的大提琴手時,他想到各地演奏,就告訴妻子『世界各地都是我們的新家』。這樣浪漫的憧憬,卻在一場演奏會後就匆匆破滅。

2.小林先生決定放棄大提琴。這原是他一直深信夢想的東西,面臨人生的轉折,一旦放棄,反而輕鬆。但小林先生卻在進入新工作後,拾回他的夢想;在工作後的休閒時間,愉快的彈奏以前兒童用的大提琴,沉醉在美妙的樂章裡。

3.小林先生開始新工作,由害怕、嘔心、勉強接受、努力適應、投入感情、不怕讒言、視為天職,這一段心路歷程,影片中演來很深刻。

4.小林先生的妻子知道他的新工作後,由生氣、失望、灰心回娘家、重燃希望再回小林身邊、願意去了解他的工作、更進一步稱許他的工作,以他和他的工作為榮,真是知心伴侶。

5.小林先生的鄰居發現他不在樂團,換了新工作,就不再尊敬他;由輕視而拒絕打招呼。後來見他為母親納棺的專業,轉為慚愧與感激。他能改變刻版印象,也是知過能改,善莫大焉。

四、尊重的議題
  雖然這只是影片,卻能刻劃現實的景象。其中關於『尊重』的議題,分兩方面討論如下﹕

1.職業應無貴賤之分
小林先生在樂團工作,鄰居會尊敬他。但他失業後去當『納棺』的禮儀師,就被輕視,在現實社會就是如此。有的人就是害怕做低賤的工作,其實這是一種迷思,應該建立『職業無貴賤』的價值觀。只要是正當職業,都要受到尊重;只要是專業與認真,就是高尚的從業人員。

2.弱勢者需要被尊重的照顧與關懷
小林先生的父親,長年寄居在外,最後客死他鄉。像這樣無家可歸的人,是弱勢者,和社會上其他許多弱勢的人,都需要別人的尊重。加上尊重的關懷,才是弱勢者需要的照顧與關懷。

五、 一些省思

1. 台灣引進外勞之後,與雇主發生衝突的事,時有所聞。其實外勞寄居在外,又從事辛苦的工作,是弱勢中的弱勢。越是弱勢的人,我們越要尊重他們,並給予關懷。

2. 聖經啟示錄十四章13節﹕『在主裡面而死的人有福了,他們息了自己的勞苦,作工的果效也隨著他們。』所以死不是可怕的事,而是搬家的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