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子不語:怪力亂神」談「敬神」

公職退休人員關懷協會副會長 李丁文

壹、前言

  近年來由於一連串之天災人禍,經濟蕭條以及社會動盪不安,使得全國人心顯得有些焦慮不安,甚至憤恨難平。於是乎,全國各階層都把矛頭指向政界人士,致使朝野之間相互指責,大家都認為自己是最無辜的。然而因景氣低迷,物價上漲,股票下跌,失業率升高,生活頓時發生困苦,也就是部分人開始求助於「神」的協助,欲借「神」之力量,以解決其現有的困境。故俗云:「亂世信鬼神」,亦使吾人想起論語述而第七:「子不語:怪力亂神。」但對「怪力亂神」,一般注解皆分四類而言,係言:孔子不說「怪異之事;勇力之事;悖亂之事;神道之事。」如照以上之注解,則有些說不通,因對「怪、力、亂」這三件事,可能孔子不語,但對「神」的問題,孔子不但常說,且在有關的「經典」上也處處可見孔子談「神」的言論。因此吾人應知,古書原無句讀,今之句讀,係為後學所加,而論語句讀原則上係依傳統圈點來標示,且其中有因誤加,致使「原意」改變。因之,就有少數人加以批評,而批評者,因不知聖人所言之真正哲理所在,以致胡亂評斷。故本文擬以論語述而第七:「子不語;怪力亂神」之特殊哲理作解析,並如何對「敬神」之意思,提出個人淺見與看法,以供先進參酌。

貳、「子不語;怪力亂神」之特殊哲理所在

  論語述而第七:「子不語;怪力亂神」。一般性注解為「孔子不說:『怪異、異力、悖亂、鬼神。』」但依有關經典之考證,孔子可能不語:「怪、力、亂」這三件事;但對「鬼神」的問題,孔子卻經常談論,現謹擇舉數則經典上之論說作參據:

1.論語八佾第三:「祭如在,祭神如社在。子曰:『吾不與祭,如不祭。』」言:我們祭神時,雖然看不見神,但我們心裡面,要把神當作在面前,以誠心而祭。所以孔子說:「我不親自致祭,而使人代祭,那就等於沒有祭一樣。」

2.中庸第十六章:「子曰:『鬼神之為德,其盛矣乎。』「言:孔子說:「鬼神的顯赫,可算是到了極點。」

3.禮記第二十七:「孔子曰:『民之所由生,禮為大;非禮無以節事天地之神也。』」言:孔子說:「在人的生活當中,禮是最重要的,沒有禮,便不能年節來崇拜天地之神也。」

4.禮記第二十四:「宰我曰:『吾聞鬼禮之名,而不知其所謂。』子曰:『氣也者,神之盛也;覺也者,鬼之盛也。合鬼與禮,教之至也。』」言:宰我說:「我聽到『鬼』與『神』之名稱,而不知什麼是『鬼』?什麼是『神』?」孔子說:「人的氣(靈魂),是神的主宰;人的覺(覺魂),是鬼的主宰。合鬼與神,是神道設教的原則也。」

5.論語雍也第六:「子曰:『敬鬼神而遠之』」言:孔子說:「尊敬鬼神而遠離鬼神,不被鬼神所迷惑。」此乃孔子名言,一般人認為孔子不相信宗教,非也!孔子不但非常相信,同時也認為鬼神是有的,只是鬼神與人存在於不同空間而已。

6.禮記第三十一表記:「子曰『事鬼神而遠之,近人而忠焉。』」言:孔子說「事奉鬼神,而遠離鬼神。親近於人,竭誠教人以善。」

  由上各經典之引證,可知孔子對『鬼神』之問題,談論不少,因此有關論語雍也第六:「子不語:怪力亂神。」其「怪力亂神」若分四類而言,無法使人心服口服,也不能符合一代聖人所言之特殊哲理也。那麼本章應如何注解才能符合一代聖人之心意呢?其實主要原因在於句讀圈點誤加所致,本章「子不語:怪、力、亂、神。」不宜分為四類,宜分為「子不語:怪力、亂神。」二類即可,故依唐、呂仙祖之注解,就可印證,呂仙祖云:「怪力者,巫覡(能事無形以舞降鬼神者也。在女曰:『巫』在男曰:『覡』。)符咒之類,使人迷惑於術,行正道者少,不行正道者多。亂神者,邪神、魔神之類,使人擾亂其心,入於迷惑。故孔子不語也。」因此依呂仙祖之注解,應可符合一代聖人之真正哲理所在。故注解經典確實應多加考據資料,查明字典,不可隨自己想法注解,尤其誤自己尚可原諒,但誤別人那罪過可大矣!

參、「拜神」之方式

  一般人對「神」之了解,大都來自傳說,或止於口述,其中以神秘、玄奇之事彌漫四處,或以持異、顯靈之說充斥各方,而對於「神、仙、佛、聖賢」來歷之正確資料,卻付之闕如,以致造成盲目「拜神」矣!其實「敬神崇祖」乃我中華民族之固有傳統,我國一向以「神道」設教,「神道」起自中華民族始祖黃帝,禮記云:「有功德於民則祀之。」故忠臣、孝子、義烈、節女等們皆可尊為神;另天地、日月、星辰、五行、名山、大澤等之大自然現象,冥冥之中各有其主宰,亦可尊為神。故「周禮注」將神分為「天神」、「地祇」、「人鬼」,大凡開國明君,古聖先賢,功在社稷,福被群黎者,世人為彰顯其潛德之幽光,追思其功澤化育,咸將其「神化」並加以崇拜也。但對於「拜神」之主要意義為何?大部分人並未能真正去了解,故問所拜之神其來歷為何?均答:「不知,人拜跟著拜。」誠實可悲可嘆矣!

  「拜神」有「九拜」周禮春官大祝:「辨九拜,一曰:拜首。二曰:頓首。三曰:空首。四曰:振動。五曰:吉拜。六曰:凶拜。七曰:奇拜。八曰:褒拜。九日:肅拜。」而現今「拜神」方式大概可分為三種:

1.拜神-即以佳餚、水果或牲禮,崇拜神明,祈求神明保佑全家平安、健康、結婚生子、功名順利,賺大錢...等,也就是拜託神明保佑者,謂之「拜神」也。故社會上大部份人都在拜神。

2.敬神-即景仰神的人格,借由「敬神」,學習其行為,做為自己的榜樣,而對社會國家有所利益及貢獻者,謂之「敬神」也。故社會上敬神的人則少矣!

3.信神-即尊重「神、仙、佛、聖」所留下來的經典,依照經典的法去修行者,謂之「信神」也,如信耶穌得永生。故信神的人,在社會上則少而微。

肆、「敬神」之禮

  今人「敬神」之禮,大都以盛大的禮物來祭拜神明,或者為愛好面子而以奢侈浪費之宴席來招待賓客:以表慶祝「神明」之誕辰;非以內心之尊敬來崇拜神明,故距真正「敬神」之禮遠矣!其實「敬神」之禮是有階級的,依道家呂仙公呂純陽祖師云:「齋戒沐浴,整齊衣履,鞠躬拜下,志心歸命禮,曰:『恭敬禮』,上人之禮也。不齋戒沐浴,不整齊衣履,非分之求,盛大祭品,賄賂神聖,曰:『非敬禮』,迷人之禮也。誦經高聲唱,向神拜乎上,惟重儀式,不重志心歸命禮,日:『我慢禮』,下人之禮也。」此乃唐、呂仙祖言:「敬神之前要先齋戒及沐浴更衣,衣服及鞋子要清潔穿著整齊,鞠躬而拜下,要以誠敬之心歸教命之禮拜者,謂之『恭敬禮』,是上德的人之禮。敬神之前不齋戒沐浴,不整齊衣履,向神明作非分的要求,而以盛大的禮物祭拜,用來賄賂神明者謂之『非敬禮』,是邪迷的人之禮。若誦念經文高聲合唱,不鞠躬而拜上,只注重儀式,不注重誠敬的心及歸順教命之禮拜者,謂之『我慢禮』,卑下的人之禮。」所以諭語子罕第九:「子日:『拜下,禮也。今拜乎上,泰(驕泰)也。雖違眾,吾從下』」。

  一般對「敬神」之禮,如「敬花」、「燒香」、「敬茶水」、「敬果」、「拜牲禮」、「燒金紙」...等,大部份人都未真正去追求或了解其主要用意為何?現謹摘要臚列說明如下:

1.「敬花」之義

  「敬花」之意義,係對神佛之修功如花之美,因花美人人喜愛;神佛之功,功之美亦人人所尊敬,故對神佛獻花以表其「誠」也。因之,釋氏稽古略云:「佛上靈鷲山中,大梵天王以金色婆羅花持花獻佛,世尊拈花示眾,人天百萬悉皆罔措,獨有迦葉,破顏微笑。世尊曰:『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分付迦葉。』」所以獻花係代表對神佛修功之尊崇也。

2.「燒香」之義

  「燒香」之意義,係人與神之間通信(溝通)之用,故「香」又稱「信香」,為黃帝所發明,至漢,有位土木師「奇楠」製成「條香」,乃今日人們所使用之「條香」又稱「奇楠香」也。但時人對神佛「燒香」都不知禮節,譬如如何「持香」、「插香」、「香燒幾支」均不知,誠屬可悲矣!故依玉皇普度聖經云:「上香讚,整齊衣履,高舉清香,意表虔誠,禮上蒼。」也就是說對神佛「燒香」要衣、鞋穿著整齊,「香」超過口、鼻以上(因口、鼻吐出者為穢氣),誠心誠意以四十五度鞠躬來禮上蒼也。而「插香」要用左手,不可用右手,依禮記注:「尚左,左手在外掩右手,是吉禮。尚右,右手在外掩左手,是凶禮。」又道德經第三十一章云:「君子居則貴左,用兵居則貴右。...中略...。吉事尚左,凶事尚右。」又「香」要燒一支、三支、五支,以「奇數」為要,不可燒「偶數」,也就是二支、四支......等,因「一」為陰陽數;「三」為陽數之始;「二」為陰數之初也。
 
3. 「敬茶水」之義
 
 「敬茶水」之意義,係對神佛之修德如水之美德也,因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辯,處眾人之所惡而不退讓;且「敬茶水」要三杯,代表「水」(象形之水)或「川」之意,因之,大戴禮記勸學第六十四云:「子貢曰:『夫子見大川必觀,何也?』孔子曰:『夫水者,君子比德焉。偏與之而無私,似德。所及者生,似仁。其流行庳下,倨句皆循其理,似義。其百仞之谿不疑,似勇。受惡不讓,似貞。包裏不清以入,鮮潔以出,似善化。必行,量必平,似正。盈不求概,似厲。是以見大川必觀焉。』」又道德經亦云:「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之所惡,故幾於道。」可見水對萬物功德之大矣!
 
4. 「敬果」之義
 
  「敬果」之意義,主要係拜「因果」或「果位」也,故拜神佛之「水果」要四種,「四果」代表天仙之「四品果位」也。即「上品仙、中品仙、下品仙」及「散仙」(無師自通而成果者)也。亦佛家云:「佛陀、菩薩、聲聞(阿羅漢)、緣覺」是也。而所敬水果要有皮、肉、子一棵者為最上果,如桃子、龍眼、黑棗、紅棗、荔枝、李子......等,切記!楊桃、蓮霧、芭樂、釋迦、鳳梨、香蕉......等不要拜也。

5. 「拜牲禮」之義
 
  「拜牲禮」之意義,一般人均認為對神明「拜牲禮」,是要給神明食用,真是污衊神明甚矣!其實我國儒、道二家對「拜牲禮」者有其深遠之意義,論語八佾第三:「子貢欲去告朔之餼羊。子日:『賜也,爾愛其羊,我愛其禮。』」此乃儒家重視我國固有傳統禮儀和它的精神內涵也。另依道家仙公呂純陽祖師詩云:「昔日祈安建醮緣,宰牢本意度羊豬;于今古禮已流失,亂殺畜禽謂饋天;但願世人早悟覺,改除陋俗莫迷瘨;須知仙佛皆茹素,焉似生番食餼牽(生之牛羊豕也)。」因之,道家「拜牲禮」是要「超渡羊豬」,非給神明食用也。然而佛家之禁止「殺生」,是要讓畜禽自然死亡而歸終也。實際上,儒、道、釋三家之論說,均不離乎一理,故俗語云:「萬法歸一理」矣!

6. 「燒金紙」之義
 
  「燒金紙」之意義,「燒金紙」係漢朝蔡倫所發明。主要意義有二,一、為表誠心及避邪氣。二、為古「修行者」金錢之來源(因信徒燒黏金之紙錢,等人散後修行者再將金子挑出來賣錢過活也)。一般人總認為「燒金紙」是給「神明」或「鬼」使用,是污辱神明甚矣!試想,神明即能保佑你賺大錢,然後再拿你的錢去花用,那豈不是變成貪官污吏嗎?而有錢拿才保佑,那還有公理在嗎?且神明吃點心應支付多少錢呢?同時「金紙」無統一,若當錢用,各地無統一格式及蓋章編號,且破角缺失一大堆,蓋印又不正,怎麼使用呢?假如「金紙」是錢,不如「燒金融卡」更方便矣!是故,吾人應知,目前寺廟「燒金紙」不是為避邪氣,而是為:1.用來幫「陰神」充電,如同電燈須插電才亮;而「陽神」不用,因本身可活動自如。2.部分寺廟「燒金紙」乃是廟內之神具有同情心,收容一些「孤魂野鬼」當「陰兵陰將」派遣也。

7.「敬神」最高之禮-係薑(山珍)、鹽(海味)及四果(有皮、肉、子一棵之四種水果)也
 
伍、結論

  中庸第十六章云:「詩曰:『神之格思,不可度思,矧可射思?』」此乃詩經言:「神之降臨,人們無法預測,何況能對神怠慢而不敬呢?」而住寺廟之神佛,皆蒞任之神;或魔、或鬼所假扮之神佛。且「神格」亦有所分別,若以「勸化」為主者,上神也。以「濟世」為主者,中神也。以「顯化」為主者,下神也。若以「迷惑」為主,示人獻牲、燒金紙、說劫、言禍等等,非鬼即魔之假扮神佛者,應謹戒之!故六祖壇經付囑品亦云:「邪迷之時魔在舍,正見之時佛在堂」。又今世人皆欺善怕惡,大神大道,如仙、佛、聖賢者,世人皆不尊拜,因仙佛不顯赫,雖顯赫亦不責罰於人之故。而鬼神多顯赫,不聽話則責罰,世人皆唯之。所以一般人拜正神穿便服,但拜鬼神則穿禮服。是故,吾人對「拜神」之真正意義,確實應多加深思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