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人權

中原大學應用外語系老師 陳貞如

  又到了讓考生焦頭爛額的大考時節。我兒子原本應是今年的應考生,由於他並不在國內就讀,故因此〝逃過一劫〞。雖然如此,因為有兒子的兩個表哥加上他以前的玩伴同學都是今年應屆考生,也使得我就更關注今年的基測,內心的感受亦更加深刻沉重。一面慶幸兒子可以有自由選擇的機會去走他想要的人生,另一方面卻對於每天背著沉重的書包,從早上六、七點就出門直到晚上九點、十點才能回到家,三餐幾乎都在外解決跟兒子同齡的孩子們感到心疼。青少年的孩子,身心各方面都正在發育,應該是要鍛鍊強健體魄,活力充沛的快樂生活,尋找自我的關鍵年紀。而我們的孩子卻是埋首在測驗券堆裡,過著毫無自我的日子,就是自我放棄,失去自信。難道這該怪罪我們的教育體制?

  常聽很多父母抱怨我們的教育體制給孩子太多壓力,政府教育單位也一直想用多元的方式來減輕孩子的升學重擔。可是多年來,孩子的壓力不減反增,這問題到底出在哪?學校跟老師嗎?或許!不過聽聽在班親會許多家長對老師的要求,以及第一名的家長對提出的問題「你孩子都是怎麼念的啊?」所發出的建議,就會知道我們的父母親是多麼的在意孩子的考試成績。如果有哪位家長敢提出要老師讓孩子準時放學,不要上輔導課,功課不要太多,不要常考試,放孩子快樂的學習成長,這位家長準成眾矢之的,多數家長一定群起圍攻說:「這樣功課會跟不上的。」就是如此,老師面對家長的要求,沒有辦法堅持專業的道德勇氣,加上學校更是〝唯利是圖〞,考上明星學校的同學越多,學校名聲越旺,表示學校校長領導有方,以致於老師們在兩者的壓力下,也就只能順應所求,隨波逐流成為分數主義的幫兇。尤其是我們家長,一旦孩子考上明星學校,那家長可是驕傲的呢!面對大家投以欽羨的眼光,走路有風,多有面子啊!所以簡單說穿了,我們青少年孩子會這麼辛苦,大都是為了大人的面子。父母、老師、學校一起形成共犯結構,剝奪了我們孩子的生活。儘管也有少數有教育良知的父母及老師,但終究敵不過多數父母、學校、老師所組成的鐵三角,也只能自我救贖了。

  於是因應大環境的需求,學校用了各種方式規避教育部的規定,將學生一分為二(如管樂班、資優班、或用跑班的方式),也就是成績較好較有希望可以增加學校放在紅布條上的〝賀考上xx學校〞名額的同學,跟沾不上紅布條邊的同學。將最好的教師資源給前者,集中火力為了學校名聲跟大人所期望的孩子的將來。師長灌輸給孩子的觀念就是不要想東想西,沒考到理想中的學校就等於沒有未來,沒有出息。孩子就是盡量讀書,讀跟大考有關的書。再者就是接受考試能力訓練。所以數學老師借美術課考試,英文老師借體育課考試,國文老師借音樂課考試......,舉凡跟大考無關的課都不是重要的課,儘管借用。這就是我們孩子進入青少年之後的生活。而老師更是毫無教學創意,因為教學不再是專業知識的發揮,而是機械式的訓練,久而久之,我們的教育就造就不出有創造力跟反向思考能力的孩子,有些更無法自主學習管理,因為這種教育的本身是不容孩子置疑,更無法抗議,一切都由師長掌控。至於另一半〝不愛唸書〞的孩子們,雖然可以準時上、下課,但卻更叫人擔憂。原本上天就賦予每個人不同的特質,行業百百種,士、農、工、商,各有所長,誰說一定要唸大學博、碩士的人才是厲害?遺憾的是從古至今,士大夫為上的觀念並未因時代的變遷而改變多少。加上我們技職教育體系的薄弱,更害得這些孩子在以強調智育為上的教育體制中被放棄了。學校教育令他們失去自信,得不到該有的肯定及讚許,缺乏自我認知;有些再加上家庭教育的不彰,因而迷失自己,甚至做出遺憾終身的事。憲法雖然保障孩子的受教權,但成績好的同學,沒有自我,成績不好的同學,不被重視。試問就整體來說這種受教權公平與否?

  談到教育體制、憲法法規感覺好像是政府的問題。然而,追溯起問題的起始點,其實就是父母。這是一個惡性循環。如我先前所提,是父母、老師、學校所形成的共犯結構,造就了我們今天的教育。舉例來說:我們有個朋友,媽媽是小學老師,爸爸是高中老師,三個孩子有兩個讀資優班(聽起來很優秀吧!),我們家庭寒、暑假總會四處遊玩,因為是世交好友,必定會順道南下拜訪他們。但是我們孩子卻很少有機會見到他們的媽媽跟孩子,因為他們最大的姊姊從小學高年級開始,為了要考國中資優班,就一直不斷的補習。姊姊考完換大弟,大弟考完換小弟(他們都差兩歲),中間還夾著國中姊姊補習,大、小弟弟的才藝課,媽媽簡直是疲於奔命。而爸爸卻是很無奈,總是問我們怎麼帶孩子那麼輕鬆,還常常到處去,他們的時間都排滿滿的哪有空玩?還說他老婆是很愛面子的人,非要孩子上資優班,逼的大弟很反彈,他原本就不喜歡念書,所以母子關係很糟。我想這不是單一個案吧!好像或多或少都會在哪看到類似的狀況。再者,補習補出來的應該不叫資優吧!台灣的資優班不過是變相的能力分班而已。有這樣需求,學校當然就從善如流,老師也就只好順應潮流嘍!

  常有人問我們怎樣教養我們的小孩,我們總是說隨便養。而我們所謂的隨便養就是將他自己的人生交由他自己掌管。從洗自己的餐盒、折自己的衣服等瑣事,到要上什麼才藝課、要不要補習、讀什麼學校,怎麼做自己決定,身為父母的我們只是從旁引導協助。我們不幫孩子預設立場(只有兩老偶爾會私下做夢,如果孩子怎樣怎樣......),他們的路他們自己走。要念書或學技術都好,bottom line是不能虛度人生。如此我們不但輕鬆,孩子也學會為自己負責。

  孩子不是父母親的財產,更不是父母親的複製品,他們是全新的單獨個體,不是要來幫父母親圓他們所未能實現的夢,更不是父母親的面子。還給孩子他們這年紀該有的生活,讓他們去築夢、去嘗試、去追尋自我。父母應該相信他們的孩子,放手也放心的將孩子的生命回歸他們。不要用「這都是為你好」來壓他們,為他們好所做的事難道就真的是對他們最好的事嗎?還是那是父母親所希望他們成為的?父母親的態度會決定孩子的一生。倘若每位父母親觀念都不改,只要孩子在智育上強出頭,那麼我想教改再怎樣改也沒有用。眼望未來,放下面子也放下擔子,深入生命的本質,讓每位孩子去打造屬於他們自己的天空吧!